小说123

小说123>中国历代名人选录 > 第22章 周显王姬扁(第2页)

第22章 周显王姬扁(第2页)

在周显王在位期间,齐国在齐威王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改革走向了强盛,邹忌、田忌等贤能之士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齐威王深知广开言路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他颁布命令,臣民若能当面指出自己的过错,可获上等奖赏;以书面形式提出批评建议的,给予中等奖赏;即便在背后议论他的过失,也能得到奖赏。此令一出,朝廷顿时热闹非凡,数月间前来提批评和建议的人络绎不绝,门庭若市。齐威王借此了解到诸多国政弊端和自身过失,收集了大量治理国家的良策,为齐国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整顿吏治也是齐国改革的重要内容。齐威王不偏听偏信,亲自派人调查地方官员的实际情况。当时,不少人说阿地的大夫治理有方,即墨的大夫治理不善。但经过实地考察,发现阿地田园荒芜,百姓缺衣少食,而即墨地方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原来,阿大夫欺下媚上,行贿上司以求赞誉;即墨大夫正直不阿,不行贿而遭诽谤。齐威王果断痛斥阿大夫,将其及受贿后为他说好话的人烹杀,同时嘉奖即墨大夫,赐予他一万户的俸禄。这一举措使齐国风气为之一变,官员们都忠于职守,不敢欺上瞒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人才任用方面,齐威王重用贤能之士。他将邹忌、田忌等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邹忌善于进谏,为齐威王出谋划策,推动了齐国的政治改革;田忌则是杰出的军事将领,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有一次,魏惠王向齐威王炫耀魏国的明珠能光照前后各12乘车辆,问齐威王有何国宝。齐威王列举了手下的文臣武将,称他们才是齐国的国宝,让魏惠王自愧不如。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国内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军事上也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成为当时的一大强国。齐国的强盛不仅提升了自身在战国时期的地位,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2.秦国的商鞅变法

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在秦孝公的统治下,任用商鞅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变法,这场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战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当时,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政治上旧贵族势力强大,世卿世禄制度严重阻碍了人才的流动和国家的发展;经济上,以井田制为主的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束缚了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军事上,秦国军队战斗力不强,在与其他诸侯国的战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同时,周边诸侯国的崛起和扩张也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秦孝公迫切希望通过变法来增强秦国的实力,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公元前359年,商鞅开始在秦国推行变法。变法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商鞅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重定尊卑爵次等级,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君主对国家的控制。在经济上,商鞅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这一举措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他还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军事上,商鞅实行军功爵制,对在战争中立功的士兵给予奖励,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是多方面的。从短期来看,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百姓自给自足,社会安定,路不拾遗,人民私下不敢殴斗,为国作战时却勇敢冲杀,争取立功。秦国的军事实力也大幅提升,在与其他诸侯国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优势。从长期来看,商鞅变法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使秦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此外,商鞅变法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推行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如中央集权制度、土地私有制等,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然而,商鞅变法也并非一帆风顺。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太子带头犯法,商鞅为了维护新法的权威,对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处以劓刑,对公孙贾处以黥刑。秦孝公死后,旧贵族势力重新抬头,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但商鞅所推行的新法已经深入人心,不可动摇,秦国继续沿着变法的道路前进,最终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3.韩国的申不害变法

周显王在位期间,韩国国力薄弱,在战国列强的夹缝中艰难生存。韩昭侯眼见周边各国通过改革逐渐强大,不断向外扩张,深感危机。为了增强韩国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用郑国人申不害为相,推行变法。

申不害以“术”为手段推行“法”,即法治。“术”主要是指君主驾驭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强调君主的统治技巧和对臣下的考核监督。他主张君主应“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通过各种方法来考察和控制官员,防止他们权力过大威胁君主统治。同时,申不害也注重“法”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规范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申不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的治理下,韩国一度强盛。国内政治相对稳定,官员们不敢肆意妄为,行政效率有所提高。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军事上,军队的战斗力也有所增强,韩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部的威胁。然而,申不害变法也存在局限性。其“术”的运用过于依赖君主个人的能力和手段,缺乏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随着申不害的去世,韩国的变法成果逐渐削弱,未能像秦国商鞅变法那样为国家带来长久的强盛。

五、重要战役及其影响

1.桂陵之战

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爆发的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役,其背景与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扩张密切相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纷纷展开兼并战争,魏国和赵国便是其中的两个主要参与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场战役的起因是魏军在主将庞涓的率领下,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在面临亡国的危险时,向齐国求救。齐侯以田忌为将,以杰出的军事家孙膑为军师,统兵救赵。

战役过程中,孙膑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运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齐军并没有直接前往邯郸与魏军正面交锋,而是扬言要突袭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重要门户襄阳(今河南省睢县内)。大梁是魏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旦受到威胁,魏军必然会回兵救援。庞涓果然中计,慌忙率领魏军回师。而齐军则在桂陵(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设下埋伏,以逸待劳。当魏军进入埋伏圈后,齐军突然发起攻击,魏军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赵国之围也随之解除。

桂陵之战的结果是齐国取得了胜利,魏军遭受重创。这一战役不仅解救了赵国,也极大地削弱了魏国的实力。魏国在战国初期本是强国,通过李悝变法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称霸中原。但桂陵之战的失败,使其在军事上遭受了重大挫折,威望也受到了影响。而齐国则通过这场战役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孙膑的军事才能,提高了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此外,“围魏救赵”的战术也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为后世军事家所借鉴和学习。

2.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其背景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不断扩充实力,相互征伐。魏国在桂陵之战后虽遭受重创,但仍具有较强的实力,而齐国在桂陵之战后崛起,成为魏国在中原地区的强劲对手,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这场战役的起因是庞涓统率魏军攻韩,韩国在抵挡不住魏军进攻的情况下,向齐国求救。齐侯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带兵救韩。齐军依旧采用直取魏国都城大梁的策略,迫使魏军回师救援。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大军抵抗齐军。

在战役中,孙膑运用了“增兵减灶”的战术。他命令齐军进入魏国的第一天造灶10万个,第二天造灶5万个,第三天造灶2万个。通过逐日减灶的方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以此来迷惑魏军。庞涓看到齐军灶数逐渐减少,误以为齐军士气低落,逃亡严重,便产生了轻敌心理,于是丢下步兵,只率领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早已算准魏军的行程,在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市东南)设下了埋伏。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是峻隘险阻,适合设伏。当魏军进入马陵时,天色已黑。齐军见魏军进入包围圈,万弩齐发,魏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俘虏了太子申,魏军主力被歼灭。

马陵之战的结果是齐国大获全胜,魏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魏国不仅失去了大量的军队和将领,其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也随之丧失,从此一蹶不振。而齐国则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强国地位,在战国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场战役也充分展现了孙膑卓越的军事才能,“增兵减灶”的战术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范例,对后世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战役对战国格局的改变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对战国时期的军事、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改变。

从军事格局来看,魏国的衰落成为显着特征。在桂陵之战中,魏军遭受重创,实力有所削弱;马陵之战更是让魏国遭遇毁灭性打击,不仅大量军队被歼灭,还失去了庞涓等优秀将领。曾经称霸中原的魏国,军事力量一蹶不振,在战国军事舞台上的影响力急剧下降。而齐国则凭借这两场战役的胜利迅速崛起。桂陵之战中,齐国运用“围魏救赵”战术取得胜利,展示了强大的军事谋略和实力;马陵之战再次获胜,进一步巩固了其军事强国的地位,成为当时能与其他强国相抗衡的重要力量。

在政治格局方面,魏国的衰落使其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减,失去了霸主地位,难以再对其他诸侯国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而齐国的崛起则改变了原有的政治平衡。齐国在军事上的胜利提升了其在诸侯国中的话语权,吸引了更多的诸侯国与之结盟或交好。同时,这两场战役也促使其他诸侯国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和外交政策,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更加频繁,为后来的统一战争埋下了伏笔。

六、周显王时期的诸侯称王现象

1.诸侯称王的过程

在周显王在位期间及之后,各诸侯国纷纷僭越称王,这一过程深刻地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率先称王。此时的魏国虽在桂陵之战中受挫,但仍有一定实力。魏惠王为了提升自身地位,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召集诸侯会盟,自称为王,这是战国时期诸侯中第一个称王的举动,标志着对周王室权威的公然挑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国力强盛,与魏国平起平坐,此次会盟进一步巩固了齐国的强国地位,也加剧了诸侯称王的趋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