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中国历代名人选录 > 第22章 周显王姬扁(第3页)

第22章 周显王姬扁(第3页)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称王。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军事力量强大,成为西方强国。秦惠文君称王,显示了秦国欲与东方各国分庭抗礼、争夺天下的野心。

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举行“五国相王”。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为了增强自身在诸侯中的地位,相互承认称王。这一事件使得称王的诸侯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了更严重的冲击。

此后,楚国作为南方大国,一直以王自称,在诸侯称王的浪潮中保持着其特殊地位。各诸侯国的称王行为,打破了以往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的传统,反映了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势力的崛起,战国的政治格局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动荡。

2.称王对周王室的冲击

诸侯称王对周王室的地位和权威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在传统的政治秩序中,“王”是周天子独有的称号,象征着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称王打破了这一传统,使得周王室的独尊地位荡然无存。

从地位上看,周王室原本是天下的中心,诸侯需尊奉周天子为正统。但诸侯纷纷称王之后,周王室与诸侯的地位差距大幅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已无实质区别。各诸侯国不再将周王室视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将其看作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一方势力,周王室在政治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彻底丧失。

在权威方面,诸侯称王是对周王室权威的公然挑战。以往诸侯虽有僭越之举,但表面上仍会尊重周天子的命令。而称王之后,诸侯完全无视周王室的存在,自行其是,不再听从周王室的调遣和约束。周王室的诏令如同废纸,无法对诸侯产生任何实际的影响力。

面对诸侯称王的局面,周显王无力阻止,只能无奈接受。他既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去讨伐称王的诸侯,也缺乏有效的政治手段来恢复周王室的权威。周显王试图通过一些象征性的举动来维持周王室的尊严,如派遣使者传达旨意,但这些努力都无济于事,反而遭到诸侯的轻视和嘲笑。周显王在诸侯称王的浪潮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周王室的地位和权威不断下滑,却毫无办法,周王室的衰落已不可逆转。

3.称王现象的影响

诸侯称王现象对战国时期的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诸侯称王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秩序。传统上,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需听从周天子的号令。而诸侯称王使得周王室的权威彻底崩塌,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化,战国的政治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和混乱。各国为了争夺霸权和领土,不断发动战争,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日益激烈。同时,称王也促使各国加强中央集权,君主的权力进一步集中,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外部挑战。

外交方面,诸侯称王改变了各国的外交策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各国纷纷开展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合纵是指弱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国,连横则是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其他弱国。各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变得更加不稳定,时而结盟,时而反目。例如,“徐州相王”后,齐、魏两国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抗其他国家的联盟。而“五国相王”则是韩、赵、燕、中山等国为了增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联合行动。

经济上,诸侯称王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支持战争和增强国力,各国纷纷进行经济改革,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就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战争也刺激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文化方面,诸侯称王使得思想文化更加多元化。各国为了吸引人才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纷纷鼓励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相互争鸣,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侯称王现象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历史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

七、周显王的历史评价

1.传统评价

在传统史书中,周显王常被视为一个无奈的君主。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周显王虽居天子之位,却难以施展权力。司马迁在《史记》中虽未对周显王有过多直接评价,但从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载中可看出,周显王在位时周王室权威丧失,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如齐威王对周显王使者无礼,周显王却无力惩戒。

后世史家多认为周显王处于历史的被动地位,他试图通过一些举措重振周室,如封公子根建立东周国,却适得其反,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显王无法改变周王室江河日下的命运,只能在诸侯的夹缝中艰难维持,其统治更多是象征意义,难以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现代视角的评价

从现代视角来看,周显王处于战国这一历史大变革时期,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有着独特的意义。

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剧烈转型,周王室的衰落已成定局。周显王虽身为天子,却面临着诸侯崛起、礼崩乐坏的严峻局面。他的无奈与挣扎清晰可见,面对诸侯的僭越和无礼,如齐威王对使者的不敬,他无力采取有效措施,只能默默忍受,这并非他个人的软弱,而是周王室整体实力衰落的必然结果。

周显王并非没有尝试重振周室,他封公子根建立东周国,虽未达预期,反而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但这一举措也反映出他在困境中试图寻找出路的努力。

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周显王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所处的时代是旧秩序瓦解、新秩序逐渐形成的过渡阶段,周显王的经历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不可抗性。他的存在也提醒着后人,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力量往往有限,顺应历史潮流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尽管周显王未能改变周王室衰落的命运,但他的故事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3.综合评价

综合传统和现代视角来看,周显王是一位处于特殊历史时期、充满无奈与挣扎的君主。

从传统观点而言,周显王在位时周王室权威尽失,诸侯纷争不断,他虽有重振周室之心,如封公子根建东周国,却反致周室加速衰落,其统治更多是象征意义,难以改变历史走向。

从现代视角分析,周显王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转型剧烈,周室衰落是大势所趋。他面对诸侯的僭越无礼无力回天,并非个人软弱,而是整体实力差距所致。他的一些举措虽未成功,但也体现了在困境中寻求出路的努力。

总体来说,周显王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虽未能改变周室命运,但为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素材。

八、周显王之后的东周局势

1.周慎靓王继位

公元前321年,周显王姬扁离世,其子姬定继位,是为周慎靓王。彼时,周王室的衰落已积重难返,诸侯纷争的局势愈演愈烈。周慎靓王接手的是一个在诸侯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周室,权威几近丧失,领土也所剩无几。尽管他试图在这乱世中延续周室的命脉,但面对强大且野心勃勃的诸侯国,他所能施展的空间极为有限,周王室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愈发边缘化,其命运也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走向终结。

2.东周的继续衰落

周慎靓王时期及之后,东周的衰落态势愈发明显。从表现来看,政治上,周王室内部权力斗争不断,周天子对王畿之地的掌控力进一步削弱,政令难以有效传达和执行。经济上,王畿土地狭小,农业产出有限,财政收入匮乏,难以维持王室的日常开销和必要的军事防御。军事上,周王室几乎没有可调动的武装力量,在诸侯纷争中毫无话语权,只能任由强国摆布。

其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诸侯强国不断扩张,兼并战争频繁,周王室成为被忽视的对象,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内部,长期的积贫积弱和权力斗争消耗了大量精力和资源,无法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周王室缺乏有能力和远见的君主来扭转局势,只能在历史的浪潮中逐渐沉沦,直至走向灭亡。

3.东周的最终结局

周慎靓王之后,周赧王继位。此时的东周已名存实亡,内部又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将军摎攻打西周国,西周君被迫将三十六邑、三万人口全部献给秦国,西周国灭亡。同年,周赧王去世,象征周朝的九鼎被秦国掠走。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又派吕不韦灭掉东周国。至此,延续数百年的东周彻底灭亡,战国时代也逐渐走向统一的进程。

喜欢中国历代名人大鉴请大家收藏:()中国历代名人大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