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名下去后,朝堂上变得特别的安宁,静得让人感到快窒息。
端王、梁王、高擘,费安远等人没有想到,安排了这么多的罪证都没能致高悠于死地,反而让他们损失了三名重要官员,大大地削弱了他们在朝上的势力。
心里既沮丧,又不甘心,脸色特别难看。
高悠现在倒是一身轻松了,因为最要命的一条罪已经被推翻,就算还有两件搁置的罪名还没有完全洗清。
但至少已经不会再威胁到他的生命。
过了一会,捉拿高泰的侍卫回来了,向皇上禀报道:“陛下,高泰已经自缢身亡。”
“什么!”
在场所有的人全都吃了一惊。
侍卫从身上取出一封信,双手呈上,道:“这是在高泰身上找到的写给皇上的信。”
当值太监把信拿过去转成给皇上,皇上打开看了一下,上面写着因为太子让人打过高泰,所以高泰怀恨在心,才让人指使陷害太子的。
现在东昌事发,他自知必死,为了避免凌迟之苦,所以才选择了自缢。
皇上看完信,脸色铁青,沉默不语。
他知道,高泰的死绝不是这么简单,背后肯定有人在操纵。
而这个人不用想就知道,是太后。
“传旨,高泰指使他人陷害太子,罪不容诛,虽自身已亡,但家眷不可饶恕,全部发配南疆,永远不许回京。”
既然现在还不能动太后,为了大局,皇上最终还是选择假装没看出端倪,不再追查下去。
他看了一眼高悠,眼里满是愧疚。
毕竟明知是太后在背后操纵,却不能为他做主报仇,他感到很对不起高悠。
如果高悠还跟昨天一样不知道情况,那肯定会怪皇上。
但现在他已经了解皇上的苦衷,所以倒也没有怪他,只是想尽快找到办法将皇上的顾虑消除掉,只要皇上没了顾虑,也就能放开手脚对付太后一党。
传旨太监走了之后,皇上准备退朝了。
这时,一名太监从外面匆匆走进来,跪下道:“陛下,国子监的师生,以及大批的京城文人、学士聚集在宫外,要求陛下惩罚太子。”
皇上脸色一变,声音低沉道:“去告诉他们,太子打伤国子监师生,烧毁藏书阁一事,待朕查明后,会给他们一个交代,让他们先回去。”
“是。”
太监下去没一会,慌慌张张地又回来了,道:“陛下,外面那些文人说,如果今天您不惩罚太子,他们就在宫外不走。”
“告诉他们,不走者,杀无赦。”皇上动怒了。
太监去了一会又回来了,苦着脸道:“陛下,他们说了,就算您要杀他们头,他们也绝离开。
还说如果他们的死,可以换来陛下对太子严惩,那们情愿一死。”
“这些迂腐的东西,他们以为朕不敢杀他们吗?”
皇上拍案而起,准备让侍卫去把那些人赶走。
费安远站出来道:“陛下,国子监乃大恒的最高学府,在天下文人心里有着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所以,当他们听到太子迫害国子监师生一事,才会如此地义愤填膺。
况且,现在他们并未出危害朝廷的行为,仅仅只是在皇宫之外表达自己的诉求,皇上要是因此而驱赶他们,甚至是治他们的罪,那定会让天下的文人寒心。
这将对皇上名誉,对朝廷公正,乃至对整个江山社稷稳定,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恳请陛下,顺应文学子之意,严惩太子,以安京城文人学子之心。”
郭清江随即也站出来道:“陛下,现在只是国子监和京城的文人前来请愿。
倘若您对这些人施以了强硬手段,定引起天下文人的愤恨,到时恐会引起一场大的动荡。
还请陛下看在江山社稷的份上,严惩太子,还国子监师生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