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诸侯云集于关东,誓师讨董。
众人欲拥戴辽东王刘倦为盟主,却被其拒绝。
在刘倦看来,讨董联盟看上去势大,但这成分也太复杂了,人心不齐,能让他看上眼的诸侯也不过寥寥几人。
最终,袁绍成为了讨董联盟的盟主,刘倦则担任联盟的大参谋,与袁绍同为袁氏一族出身的袁术负责联盟的后勤。
而董卓也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任命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出兵镇压联军。
在作战的初期,讨董联盟的战果显著,孙坚与曹操分别率领军队连战连捷。
孙坚当真可谓江东猛虎,他率兵所向望风披靡无人能挡,一时间成为了讨董联盟中最强势的悍将。
而曹操的表现同样亮眼,他所率领的军队虽然在数量上不是诸侯中最多的,但却是最为精锐的一支军队。
这支军队是辽东王刘倦一手铸造出来的利剑,其作战能力与纪律性碾压了其他军队。曹操率领着这支军队,甚至都没有发挥出来自己的军事天赋,便已经将征途中所遇到的敌军摧枯拉朽的击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讨董联军内部不和的问题也开始逐渐的浮上了水面。
孙坚依附于袁术,然而总管联军后勤的袁术却忌惮孙坚的功劳太大甚至是压制自己,所以在对方猛攻之时断了粮草。
这固然是一头江东猛虎,可袁术担忧这头猛虎太过勇武,最后会伤到自己。
这让孙坚都懵了,他不惜星夜赶路数百里找到了袁术,经过一番劝说这才解决了粮草问题。
最终,讨董联盟直逼旧都洛阳城外数十里,消息传到长安,董卓大惊失色。
他向谋士李儒询问:“今盟军欲讨伐我等,势大不可挡也,现在就连洛阳马上都要沦陷了,又该如何是好?”
李儒沉思许久,方才说道:“我有上中下三策,不知相国愿意选择哪策?”
董卓皱眉道:“你先说说,这三策分别是哪三策?”
李儒缓缓说道:“下策为从长安调兵,固守洛阳。如今联军势大,士气旺盛,但他们毕竟人心不齐,内部不合,可只要我们能取得一场大胜,即可让联军瓦解联军的士气。”
“那中策是?”
“中策为挑拨联军的内部,如今看来,联军当中最为勇猛者无非便是孙坚。其依附于袁术,然而两人之间却并非坚不可破,若是稍加蛊惑,派人散布谣言,袁术必定会对孙坚产生怀疑。”
“嗯。。。倒是有些道理,那最后的上策又是什么?”
“上策为。。。策反辽东王刘倦!”
李儒的眼神中闪过一瞬的锐意,“辽东王刘倦在联军中担任大参谋,虽然他并未亲自带兵作战,但他麾下的曹操却一直都是联军中战绩最为显赫的将领之一。
最关键的是,辽东王所带来的影响力太大了!
大汉建国四百年,百姓便供奉了靖祖四百年的香火,而百官群臣也一直都将辽东王视作国之柱石。如今辽东王与袁绍联手,所过之处,百姓们便都觉得联军是正义之师,相国您反倒是成了被众人所唾骂的反贼。
民心所向便是大义,大汉的民心便是辽东王!
若是相国您能策反了辽东王,必然会让联军的士气萎靡不振,而天下人的民心也都会向您靠拢,让您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
董卓闻言,目光中也不由透露出了向往之意。
天下共主,这是所有男人的梦想。
大汉建国四百年来,有无数人想要取代汉帝,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如把持朝政之吕氏、如举兵叛乱之七王、如篡汉自立之王莽。。。
然而,这些人却全都被历代辽东王所杀!
董卓做梦都想将辽东王收入麾下,得到了辽东王,便等于得到了一个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强大家族、得到了大汉正统的解释权、得到了天下万民的民心、得到了四百年大汉的天命!
然而这种事他也只能做梦的时候才能梦到了。
上一个想要策反辽东王的人,名为王莽。
第九世辽东王刘慕白宁死不屈,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玉可毁而不可改其白,他的选择是手持长剑,孤身一人守住大汉最后的尊严,告诉世人,大汉和辽东王是站着死的!
王莽的结局,最终也是死无葬身之地,他的头颅至今还保存在大汉的武库之中,被历代汉帝所收藏,受后世人观摩。
董卓只想将辽东王收入麾下,但他不想成为第二个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