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回避吗?这不是大逆不道?
章太炎:哈哈!什么圣人之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古汉语里,&ldo;小
丑&rdo;一词本作&ldo;类&rdo;字讲,也可以作&ldo;小孩子&rdo;解,根本不含有毁谤之意。
至于什么&ldo;今圣上&rdo;讯,我遍读西欧各国法律,并无此话。我只知道清帝叫
载湉,不知所谓&ldo;圣讳&rdo;。写写名字有何不可?
古柏(问邹容):《革命军》一书出版后,到处被人出售,为什么不出
来禁止?
邹容:我既不是巡捕房巡捕,又不是上海县县官,别人要售书,我有什
么权去禁止呢?
博易:章太炎、邹容二人都是学子,写书撰文,均出于爱国之举,并无
谋叛之意,应立即释放,不应定罪判刑。
【评析】
《苏报》案审讯历时近半载,经过三次公堂会审。此间,清政府企图引
渡二人加以杀害,遭到全国人民的社会舆论的抨击。章太炎、邹容及他们的
辩护律师在法庭上大义凛然,痛斥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其勾结帝国主义迫害
革命志士的卑劣行径。他们针对租界与清庭在法律程序上的矛盾,提出一连
串诘问,极力辩驳,屡屡使对方现眼出丑。具体辩论中,章太炎对&ldo;小丑&rdo;
的注释巧妙,邹容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喻也很机智。
但这次案件最关键的还是政治上意义重大,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评价:&ldo;苏
报案&rdo;的实质是清廷与人民聚讼之始,表面上清廷似乎胜诉,但实际上胜诉
的是人民,章太炎、邹容被判刑激起了人民的觉悟,人民奋起斗争,终于推
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政府。
-----------------------pa132-----------------------
一切经过详细情形,蒋委员长知道得很清楚
案情梗概
1936年,在全国的抗日高潮中,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屡次恳请蒋介石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均遭到拒绝和训斥。是年12月,张学良与杨虎城将
军在西安联合实行兵谏,提出八项抗日救国主张,逼蒋抗日,促成举国团结
一致的抗战局面。西安事件和平解决以后,张学良为了表示自己纯洁无私的
爱国热忱,亲自陪送蒋介石赴南京请罪,旋即被蒋软禁,并被送交军事委员
会审讯。12月31日,张学良在军委会法庭受审时进行了答辩。
审判长李烈钧:你就是张学良吗?
(没有回答)
李烈钧:是不是弓长张的张?
(没有回答)
李烈钧:是不是学而时习之的学?
(没有回答)
李烈钧:是不是良知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