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者不善,苏轼吓得不敢出门。
这时知州的职权已由通判祖无颇代行。祖无颇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事已至此,也只能出去见他。
苏轼问:那我穿什么衣服?
祖无颇说:还没定罪,当然穿官服。
苏轼便也一身官服手持笏板走到庭院站定,祖无颇率领州衙其他吏员戴着头巾站在背后。一眼望去,但见两个法警怀里鼓鼓囊囊,看起来像是匕首,后来才知道是公文。
皇甫遵却半天不开口,只是盯着苏轼看。
苏轼被看得心里发毛,便硬着头皮对皇甫遵说:轼近来得罪颇多,看来今天是要赐死。君要臣死,臣不敢辞。只是恳请钦差法外开恩,让苏轼回去与家人诀别。
皇甫遵这才说话:倒不至于。
祖无颇便上前一步说:总应该有公文吧?
皇甫遵问:你是什么人?
祖无颇答:代理知州祖无颇。
皇甫遵出示御史台公文,原来只是逮捕令。
但,必须立即执行。
据戴钦祥等著《中国古代服饰》第98页。
两个法警也上前一步,拿出刑具。
风流倜傥的苏轼就这样被捆起来带走了。湖州民众闻讯赶到码头送行,泪如雨下。他们感慨地说:一个太守被捕也只在顷刻之间,简直就像抓一只鸡、一条狗。[2]
这不奇怪。在皇权政治的时代,不要说知州,宰相又能如何?问题是,苏轼究竟有多大的罪,要这样对待他?
也不过几首诗而已。
苏轼担任湖州知州后,照例要上表谢恩,一个早就存心找茬的御史在奏折里发现了&ldo;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rdo;之语,另一个御史又在苏轼诗中发现了攻击新法之辞。御史中丞李定掌握了这些材料,便上书弹劾苏轼,奏请皇帝严加惩处以儆效尤。[3]
神宗也果然龙颜大怒。
李定等人要害苏轼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是因拥护变法而青云直上的,何况扬州人李定还是王安石的学生。熙宁三年四月,时任秀州(治所在今浙江省嘉兴市)军事判官的李定初到京师,便去拜访王安石的朋友、担任过制置三司条例司成员的谏官李常。李常问:南方民众对青苗法怎么看?
不知底细的李定答:全都拥护,没有人说不好。
李常却是反对青苗法的,听了很不高兴,便说:这话你不要到处乱讲,朝廷对此争议很大。
于是,李定便去见王安石。他说:学生进京,只知如实禀告,没想到有些话不能讲。王安石却很高兴。他说:如果见了圣上,当然要实话实说,为什么要看别人的脸色?
后来进宫,李定就大讲青苗法如何得人心。
结果,神宗皇帝也很高兴。
李定从此飞黄腾达。当月,在韩绛取代赵抃担任副宰相的同一天,李定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那个反对青苗法的知谏院李常,则在三天后被贬到外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