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走到了那台电脑前面坐下,打开了它。电脑很快就被打开了,院长扭头问张启东:“那个死者叫什么名字?是来了我们医院以后,因为疑难杂症,最后不治身亡的吗?”
张启东当然不知道那么多,他只知道那是林露的父亲而已,其余的,和院长也差不多,都不清楚。这会儿听到院长发问了,张启东立刻就扭头,看向了自己身后的老赵。
老赵摇了摇头,回答说:“那个死者并不是因为什么疑难杂症,在你们医院里头死的。他是死在家里的,只不过死之前,曾经来过你们医院看过病。他的名字叫做林大海。”
院长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然后就敲击了几下键盘,很快,电脑的显示器就显示出来了林大海的基本资料,自己他的所有病史。
因为电脑是根据时间顺序,正着排列下来的,所以陈列了许多。
张启东,老赵,还有院长三个人快速地浏览下来,前面记录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普通小病。
比如说是什么腹泻啦,发烧啦,歪伤脚啦,还有牙疼啦之类的,都不是什么值得注意的大病。
三人很快地看下来,他们很快就看到了最后。只见电脑上记录着,在家中地板上发现了属于林大海的血样大概1200,判定死亡。
张启东指着电脑显示器上的1200,问院长:“这是什么意思?你们都没有其他证据,只是因为这1200,就判定林大海死亡,这也太不严谨了点儿了吧?”
院长听到有人这样子质疑他的专业性,当然是感到不开心的。并且还不是背地里,偏偏还是当着他的面儿质疑,那就更加不开心了。
学医的,最讨厌的就是别人说自己不严谨。这是因为学医的必须时时刻刻,处处严谨,一点儿差错都不能有。因为稍微一点儿差错,很有可能付出的代价就是一条人命。
其他行业,比如说保险业好了,不严谨,那最多最多,也就是多赔点儿钱,少赔点儿钱的事儿。
有句话说得好啊,在这个世界上,但凡是能够用钱解决的事儿,那就都不能算是事儿。真正难办的事儿,棘手的事儿,那都是不能够用金钱去摆平,去解决的。
比如说人命。一条人命值千金,绝对绝对是马虎不得的。不然,为什么在警方也是一样,无论是什么案子,但凡是个命案,那就是最大的,最迫切的,最先需要解决的呢。
这会儿张启东说不严谨,院长登时就不乐意了说:“不是的。之所以医院会下这样子的判定,那是因为在医学上,超过了1200,那就是属于大出血了。”
第314章打翻的花瓶
医学上其实是有把出血量仔仔细细地给划分了等级的。
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大约有4000到5000毫升血液。如果这个成年人一次急性失血达到总血量的30%以上,即1200到1500毫升以上,那么这个成年人就会发生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所以,当时医院方面的人在科学的检验之后,确认了地上的血的的确确都是来自于林大海的,并且地上的血超过了1200毫升以后,他们宣布了林大海的死亡。
一个失血过多,在理论上来推测,正处于休克状态,生命危在旦夕的人,无缘无故地消失了,并且没有得到任何及时的诊治,怎么可能活得下来。
医院方面并不是像张启东所猜想的那样,不负责任地下了这个结论的,他们也是有自己的根据在的。
医院和医院之间其实是有相互联系的。因为是命案,所以谁也不敢懈怠。在事发之后,院长马上就联系了全市大大小小所有的医院,让他们密切观察注意,看有没有一个叫做林大海的,失血过多,已经休克,或者还有点儿清醒意识在,但也已经奄奄一息了的人来医院里诊治。如果有的话,就立刻报告。
因为考虑到当时林大海失了1200毫升的血,所以院长敢肯定,林大海他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急救手段的情况之下,离开本市,特特意意跑到外地去诊治。
院长的自信,来自于他心里很清楚,林大海的伤势不允许他在这个时候还到处乱跑。就算林大海执意为了某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离开了本市,去了其他城市诊治,他也有极大的几率在路上就不治身亡。
因为失血过多是一件非常非常可怕的事情,一个失血过多的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死。
本市的其他医院在两天后,全部都陆陆续续给了院长回复,说是并没有一个叫做林大海的成年人到医院里来,倒是有个叫林大海的小孩儿,不过今年才两岁半,也不是因为失血过多,而是因为高烧不断,挂了几天的盐水以后就好了。应该不是院长要找的那个林大海。
之后,院长又联系了全省大大小小所有的医院,就连同那种社区卫生院也都没有放过,问他们这几天有没有一个叫做林大海的,失血过多的别人来诊治过。
医院以及社区卫生院全部都给了院长回复,说是并没有这样的病人。林大海就像是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一样,谁都没有再见过他。
但是没见过不重要,重要的是,院长确认,那个林大海,是真的已经死了。毕竟一个失血过多的人,又没有得到任何的医治,怎么还会有可能能够过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