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变化立即引起了天下注意,各方面都认为商洛军是强军劲旅,大有希望,纷纷转向投靠商洛军。部队在迅速扩大,西北地区,历来是出兵出将的地方,这里民风彪悍,尚武遵侠,男儿不排斥当兵,是历朝历代兵乱最烈之地。卢沙武没有时间管别的,大量增加的军队,快速平定的四方,让卢沙武把精力全用在了军队建设上。
把总参谋部迁到庐州的蓝玫瑰看着手里的情报,久久不语,看来朱瑶还是真的有水平,看到了进兵陕西的战略价值。商洛军终于占领长安,恐怕以后会成为一股极强的实力。当年朱元璋平定天下,和蒙古军战斗没有多少,大部分是和各地的军阀在战斗。自己千方百计的维护大宋朝廷,就是为了不陷入战乱,没有同意蓝雁的计划,杀死忽必烈,就是不想让北方陷入到这样的境地。可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最后是卢沙武这一支部队。华夏军正在解决扬州一带以及苏北的蒙古军,其他部队在向北推进,让蓝玫瑰担忧的是大都传来的消息,忽必烈陷入昏迷之中。
大元是金真太子监国,否定了忽必烈的很多路线,开始减免赋税,收缩兵力,固守中原地带,加强河南的防御,兵力在快速的后退,向东海,徐州和开封一代集中。
根据各方面汇总的情报,蓝玫瑰知道,蒙古方面的战略意图是放弃不重要的地方,集中优势兵力,准备和华夏军决战。
在商洛军成功占领长安的时候,华夏军占领了整个盐城以南的地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全部落进大宋的手里。蓝玫瑰并不高兴。当初否决叶晴和杨慧云的计划,就是担心蒙古方面向后退,占领这些地方,消化是需要时间的。
按着蓝玫瑰的想法,就是要慢慢的前进,让蒙古军方面不要感到太大的威胁,把兵力消耗在这些地区,拖垮蒙古的国力,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大都方面出现问题,忽必烈突然陷入昏迷,金真太子监国,让这个深深通晓汉文化的太子,采纳了汉臣的意见,竟然主动放弃这些地方,在河南集中了绝对的优势兵力。要是决战,以华夏军十多万部队,和蒙古军五六十万军队决战,就是武器再先进也不行。最后可能是伤亡过大让北伐失败。
发生在陕西的事情,蓝玫瑰不能不佩服这个金真太子,卢沙武进兵如此快速,明显的是蒙古方面有意放水,否则不会如此。
看着墙上的地图,叶乾已经占领了内江和遂宁。正在向成都进攻。可是卢沙武已经占领汉中,安康,这些地方的平定,已经构成了川陕南路的格局。根据情报部的情报,朱瑶的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看来卢沙武毫无保留的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教给了朱瑶。对川陕之地的治理,完全是徽州军的路线,虽然在对待家族势力和土地政策上不一样,可是朱瑶注重恢复民力,注意官吏的清正,大部分地区实行军管。由于蒙古的统治,这些地区的世家门阀遭到沉重打击,形成不了阻力,短短的时间,商洛军扩展到十几万人,已经牢牢的控制了汉中地区。朱瑶占领洛川以后,没有向北进攻,而是停止了前进,和蒙古保持一个稳定的局面。
&ldo;稳定?&rdo;蓝玫瑰吃了一惊。蒙古丢掉汉中和长安并不奇怪,兵力大部分被牵制在中原地带,这是华夏军进兵给了朱瑶机会。可是为什么会出现和平的局面,应该是商洛军向北进攻,趁机收复陕西北部,全面夺取黄河以南的地区才对。
&ldo;进兵顺利,停止前进?&rdo;难道?蓝玫瑰吸了一口冷气。这只能证明一件事,那就是商洛军不是攻占的这些地方,是蒙古方面特意让出来的。
蒙古让出这个地方为什么?当看到兵进四川的两个红色箭头,蓝玫瑰明白过来,金真太子这是用商洛军挡住华夏军在四川向北进攻。有商洛军挡住华夏军,蒙古西线就会安全,这样可以抽出大量的部队进入中原战场。战场兵力还会变化。蓝玫瑰不能断定卢沙武投降蒙古,可是这明显是在渔利。
不过对于朱瑶有这个头脑,蓝玫瑰还是很佩服的。时机和战略方向计算的都很准确。这时间之内,无论是蒙古,还是蓝玫瑰,都是拉拢商洛军的方式,决对不会武力进攻关中地区,那样只能把商洛军推向敌方。
蓝玫瑰也看出来金真太子的战略,这是一个比忽必烈有政治头脑的人,历史上金真太子是今年死的,现在已经入秋,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就会死去,不过历史已经改变,忽必烈在原来的历史中,并没有重病这件事发生,那么金真太子也就不一定得死。就连阿合马都没有被刺杀,还谈什么?如果是金真太子即位,对北伐大业将是严重的影响。
长时间的思考,蓝玫瑰知道关中地区已经成为定局,看情报部传回的消息,朱瑶还是很有政治头脑的,也在改变当地的民政,改善民生条件。看来只能把朱瑶他们放在其后解决,以免把他们逼得投靠蒙古,那才是真正的败笔。想到这,立即让人通知让情报部派出人员,接触商洛军,交代明白华夏军的态度,同时带去蓝玫瑰的一封信,亲自交给朱瑶。
蓝玫瑰必须未雨绸缪,已经看出来了,卢沙武降到从属地位,商洛军真正说了算的恐怕是朱瑶。蓝玫瑰不能再等待了,因为金真太子掌权,完全改变了战略,既然蒙古方面后退,空出的地方不可能不接收,虽然知道是一种战略,可是蓝玫瑰不得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