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安帝国远东军八个月的溃败,就如同被撕碎的羊皮卷一般,支离破碎。
淄川城破那日,守军将铸币厂的铅块熔成沸腾的银河,滚烫的金属液顺着城墙裂隙倾泻,将攀援的蛇人钉死在城砖上,远东军最后的战吼与铅水凝固的爆裂声交织成死亡的挽歌。
三百童军在崇明镇谷仓前站成最后一列,他们的皮甲是用晒干的兽皮缝制,手中木枪还未开过刃。
当骨笛声从雾中飘来,孩子们唱着跑调的帝国战歌点燃谷仓,火焰窜上夜空时,每个童军的影子都在火光里拉得很长。
东南行省总督府的楠木大门在狼牙棒下碎成齑粉时,幸存的书记官正用鹅毛管蘸着自己的血记录。墨水在羊皮纸上晕开最后一行字,窗外传来战争兽的鼻息,混着血腥的热气扑在他冻僵的脖颈上。
笔尖落下的瞬间,他看见魔族祭司头顶的骨冠掠过月光,那些串着人类指骨的饰物相互碰撞:“帝国历779年,11月7日,远东沦陷。”
帝国历780年,胡迪山脉的悬崖在战后三年间布满蛛网般的吊索,十万民夫像贴在峭壁上的蝼蚁,用冻裂的手掌将青色巨石凿成城砖。
民夫们腰间的藤条磨断过三万根,靴底的铁钉在岩面刻下十万道血痕,当第三个寒冬来临时,悬崖已被削成垂直的镜面,巨型石拱从两侧峭壁伸出,如巨兽的肋骨般撑起灰蒙蒙的天空。
那些取自深渊的青色巨石表面布满先民的符文,每一块都需要三十个壮汉用浸过牛血的麻绳拖拽。
最险峻的“鹰嘴崖”段,民夫们系着单索悬在五百米高空,用羊油润滑石缝,稍有不慎便会坠入雾霭,化作谷底的一点暗红。
当最后一块重达二十吨的“天枢石”嵌入西墙时,整个山脉发出嗡鸣,仿佛大地在为这奇迹般的工程叹息。
石面上的古老符文突然泛起金光,与民夫们流出的鲜血相映成辉,那些曾在悬崖上飘荡的魂灵,似乎都在这一刻融入了要塞的基石。
云雾从谷底翻涌而上,将悬浮在半空的要塞托成空中堡垒,歌安帝国的士兵们站在胡迪要塞的城墙上,望着远处魔族退去的方向。
帝国历783年,腐木与青苔混合的霉味像块浸满水的棉絮,塞进苏灿的鼻腔。
摇篮晃动时带起的穿堂风卷着木屑,划过他掌心的纹路,关于极地基地的记忆正如同融化的冰晶。
苏灿试着运转原力,却只触碰到空荡荡的灵海,就像伸手去抓水中月影,指缝间漏下的只有粘稠的黑暗。
“啪嗒”,一粒木屑落在他眉心。苏灿忽然听见自己发出咯咯的笑声,这具婴儿的喉咙竟能挤出如此沙哑的音节。
帝国历789年,胡迪山脉的融雪顺着页岩缝隙渗入岩缝,将蜷缩其中的少年衣襟冻成冰甲。
苏灿的指节抠进潮湿的苔藓,指甲缝里嵌着半片烧焦的棉絮。那是三日前山火中,母亲最后一次抱他时,衣襟被火星燎焦的残片。
边防军的狼犬在二十步外发出低吠,士兵的皮靴碾碎薄冰的声响里,苏灿听见自己牙齿打颤的频率,正与百里外仍在燃烧的村庄火光同频。
当军大衣裹住他瘦小的身躯时,苏灿闻到布料里混着的铁锈味,他回望着远处仍在冒烟的村落,升腾的火柱被山风扯成扭曲的旌旗。
帝国历793年,远东孤儿院的漏雨顶棚在暴雨中叮咚作响,十岁的苏灿蹲在发霉的草席上,用九枚鹅卵石排出北斗阵型。
雨水从破瓦缝滴落,在地面的泥渍上砸出小坑,他指尖划过的轨迹,竟与斥候刚带回的魔族进军路线分毫不差。
值夜教官的提灯光晕里,少年的影子在墙面上拉得老长,指腹摩挲着鹅卵石上的青苔,忽然开口:“他们会从鹰嘴崖下的暗河迂回来。”
暴雨砸在铁皮屋顶上如同战鼓,当凌晨的加急军报证实了他的推演时,孤儿院的破木门被轰然撞开。
边防军第四兵团指挥官唐英的马刺在砖地上擦出火星,看见满地用炭灰画的攻防图,最小的那幅上,胡迪要塞的排水孔被标成红色箭头——正是魔族计划中的突破口。
苏灿站在角落,身上的粗布衫还滴着水,眼中倒映着唐英腰间的马刀,却像在凝视某个不存在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