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书其实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写得出来的,但陈爱萍教学经验丰富,也有自己的教学见解,要想写一本还不太难。
而且写的过程中,还能进一步归纳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使遗忘,更能给自己增加一些职业资本。
下午也不闲着,她去老年大学报了两个班,一个钢琴,一个形体,这样一周就有四个下午有事可做了。
于是陈爱萍老师的生活变得规律起来:早上起床,吃完早饭,收拾屋子,买完菜,大约八点半,写教辅书两个小时,然后做午饭,吃完午饭小憩一会儿,下午两点去老年大学上课,然后回家吃晚餐,晚餐后去跳广场舞,跳完回家,刷刷剧,睡觉……生活简单轻松又惬意。
老年大学没有课的时候,她也许会去逛街,也许去泡图书馆,周末的时候,约个老同学老朋友,或是陈爱萍的妹妹,一起出来喝喝茶,聊聊天,偶尔甚至还打打扑克。
朋友圈还是照旧写的。
比如她去老年大学练了形体,她写道:“原来站姿那么重要,还有那么多需要注意的,我自己是个女人,又有女儿,竟然不知道,真是太失败了……现在想起来,当初毕竟是第一次做妈妈,缺乏经验,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的,希望女儿原谅我。”
郭珍嫒回复说:“妈妈付出已经很多了,也教了我很多,不要自责,人无完人。”
学钢琴的时候,她拍了照片,发朋友圈说:“嫒嫒小时候很想学钢琴,可我当时的条件却无法满足她,唉……”
郭珍嫒回复说:“妈妈你忘了,虽然没能学钢琴,但你买了个口琴,很认真地教了我一段时间,现在想起来也很温馨啊!”
转眼到了六月,天气热了起来,夏天快要到了,李如洗按照陈爱萍的习惯,拿出了储藏间的竹凉席,放在卫生间用太阳能里超过九十度的热水来烫。
拍照发朋友圈:“记得以前,嫒嫒爸爸还在,每年这时候都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劳动日,每次嫒嫒都要嘟着小嘴抱怨,干嘛非得那么麻烦,还要用热水烫啊……”
郭珍嫒在下面留了个泪流满面的表情。
这样你来我往的,李如洗自觉郭珍嫒和陈爱萍的母女关系改善颇多。
第229章前往
大部分的动物,都有一个育雏期,人类的育雏期是所有动物里最长的,长达十八年,十八岁上了大学之后,父母也不是就放开手了,还要继续负担学费生活费,还要继续关心生活和前程,乃至婚姻和房子……
但如此漫长的十八年育雏期,其实对于大多数认为要跟子女长相厮守的中国父母而言,在漫漫一生中,又委实不算长。
十八岁,前五六年是不记事的,真正算起来,也就是十二三年的记忆罢了,等到十八岁离开家,到了一个人三十岁的时候,差不多就有等量于和父母共度的记忆的,不与父母共度的记忆了。
这些记忆还是新的,后来的。
而人类是善忘的,时间是会磨平我们的记忆的,新的记忆是会覆盖旧的记忆的。
这个时候,十八岁之前和父母共度的记忆,不深刻的,就被慢慢遗忘了。
年深日久,遗忘的就越来越多。
我们的社会提倡孝道,然而不孝顺的孩子始终其实并不少,就算是孝顺的,孝顺和孝顺还不一样呢!
而子女的淡漠和无情,无非是三个缘由,一是当父母的当初投入的爱就不够多;二是投入也许够多了,但子女却觉得理所当然,或是父母付出的方式让孩子觉得不能忍受,故而不值得回报;三就是时间往往会磨平一些记忆,孩子也会渐渐忘掉父母曾和他(她)共度多少充满爱的时光,尤其是那些离家很远,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的孩子。
而如果父母直接去提醒孩子自己为之付出了多少——像陈爱萍以前做的,却会让孩子很尴尬,甚至反感。感觉父母的付出就是为了索取回报的,觉得父母的提醒就是在指责和暗示自己的不孝顺。
李如洗觉得她现在写的朋友圈就是一种更巧妙的提醒方式。
她会不时地写一些关于郭珍嫒小时候的回忆,用一种客观又充满感情的方式,回味着,怀念着……也唤醒郭珍嫒的回忆、留恋和感情。
有一次,她写了郭珍嫒初中时他们一家三口去旅行的往事,细细描写了郭珍嫒当时的喜悦和可爱,郭珍嫒留了一个流泪的表情,说:“如果人可以永远不长大就好了……”
顺便,她也会写一些以前母女间不愉快的回忆,写出当初严厉的陈爱萍背后的彷徨和迷茫,她其实也有点不确定作为母亲是不是就该这样做。
有的则直接写出了后悔。
郭珍嫒有的不回,但渐渐她也回复了,面对李如洗替陈爱萍说出来的对不起,她说:“没关系的,妈妈,母女没有隔夜仇,曾经我也有不满和抱怨,但只要有了妈妈这一句对不起,哪怕没有这句对不起,只要妈妈说了后悔了,我所有的不满就会烟消云散,因为你是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
此外,她也会写一些现在的心态和想法,对人生的领悟,郭珍嫒还挺喜欢看到这些的,有一次留言说:“妈妈,说真的,以前我真的不知道你是这样的,也不知道你有这样的想法,最近几个月,我对你了解多了很多。”
有时候她则简洁明了地回复一句:“爱你,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