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叔宝做出安排的时候,隰城府衙,唐军将领齐聚一堂。
所有的人都显得疲倦不堪,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人只能打起精神。独眼之中,射出仇恨的光芒,但是转瞬即逝,李世民露出微笑,道:&ldo;诸位,如今隋军秦叔宝部紧追不舍,诸位有何见解,不妨直言!&rdo;
军心浮动,可是这样的大事,是瞒不了诸将的,所以李世民不如直接挑明。而诸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并未露出惊讶的神色,想来是已经知晓了这个消息。
李世民环顾了一眼众人,刘弘基、秦武通等唐将脸上一片死灰之色,坐在左边,而右侧,则是寻相、尉迟敬德两个定杨军的降将以及李仲文等人,相比刘弘基等人,尉迟敬德与寻相的脸上露出的表情,颇为耐人寻味。难道是,后悔投降唐军了吗?毕竟,这两个人是因势投降,而且投降唐军之后不过四五日,唐军就遭到了大败,这种时候,他们能有多少忠心呢?而且,这两个人,原本都是隋朝的大臣,就算后面投效了定杨军,可是他们的宋王宋金刚却已经投效了杨浩,这种情况下,更加深了李世民的疑惑。
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李世民不得不小心谨慎啊,要不然,稍有差错,恐怕就粉身碎骨,不能回转关中了。
虽然对河东之战,李世民非常的不甘心,认为隋军不过是取巧,才击败了自己。如果,隋唐两军堂堂正正的一战,唐军未必会输。不过,李世民不得不承认,恐怕河东的大部分郡县已经落入了隋军的手中。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舍弃了由西河郡南下,经由临汾、绛郡回转关中的想法,转而行走更为艰难的道路。
看着众将各异的表情,李世民轻轻咳嗽一声,道:&ldo;如今隋军秦叔宝部轻骑而来,不过五千人,孤王打算将其剿灭,只要稳定阵脚,或可收复河东!&rdo;
当李世民的话语说了出来,众人均是露出震惊的表情,开什么玩笑,如今唐军不足万人,其他各地虽然也有一部分的唐军,可都是被隋军冲散的小股唐军,能有什么作战能力?隰城缺兵少粮,如何对敌?
是以,李世民的话语说了出来,以刘弘基为主的唐军立刻反对,纷纷力劝秦王不可,如今的形势,已经不是当初与宋金刚在柏壁对峙的时候了,那个时候,定杨军打下河东,四处抢劫,骚扰百姓,他们的所作所为与突厥人无疑,所以百姓并不支持定杨军,而是支持唐军。毕竟大唐在河东已有两年的根基。
可是现在,据说隋帝已经在河东所辖郡县,下令免税一年。所有的将领都知道,这是大隋在收买河东的人心。若论根基,大隋已经立国将近四十年,李唐又能如何相比?当初,隋杨暗弱,所以那些世家、百姓才会转而支持李唐,可是,如今隋杨在河北已经崛起,李世民实在是不能确定那些人有些异心。
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已经有如惊弓之鸟,稍有异动,他就有所怀疑。毕竟,兵败如山的形势下,稍有不慎,就可能沦为隋军的阶下囚。
看着刘弘基的据理力争的摸样,李世民的心中暗暗的叹息,他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试探而已。唐军的将领都已经缺乏了斗志,下属的士卒岂不是更是一盘散沙?又如何与隋军作战?想到此,李世民只能是将不满深深的藏在心中。
李世民将目光从刘弘基的脸上收回,他的心中暗暗的沉思着,准备顺水推舟,继续西归,还转关中。
&ldo;秦王,隋军不过五千余人,况且是远道而来,不如设计擒之,以免河北小看我大唐的勇士。&rdo;说话的是寻相。刚才他与尉迟敬德对视了一眼之后,都是明白了对方的心中所想,所以寻相这才发言。
&ldo;嗯。&rdo;李世民点头,想了一想,问道:&ldo;可是隋军五千余人,全是骑兵,寻将军如何破敌?&rdo;
寻相略一沉吟,他虽然是个猛将,可是跟随宋金刚时间颇久,也懂得不少带兵的法门,听到李世民询问,思考片刻之后,道:&ldo;秦王,隰城地势险要,不如假装撤退,暗中藏于伏兵。秦叔宝立功心切,一定会派兵追来,届时我军伏兵杀出,定能一战而擒秦叔宝,以扬我大唐声威!&rdo;
李世民沉吟,这倒也不失为一个妙计,隰城地处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既然唐军准备向西转移,那么倒也不妨利用吕梁山的地势。想到这里,李世民抬起头,露出笑容道:&ldo;寻将军果然妙计,只是不知何人敢断后?&rdo;
李世民的声音一落,尉迟敬德站了起来,拱手道:&ldo;秦王,末将愿断后。&rdo;谁都知道,断后的话,责任重大,尤其是这种诈败,就要表现的恰到好处,既要隋军一路追击,自己损失不多,更要将隋军引诱而来,不然就前功尽弃。
不过,李世民另有打算。
想到此,李世民点头,道:&ldo;既然寻将军想出这等妙计,不妨与尉迟将军一同断后。&rdo;顿了一顿,李世民将目光转向了刘弘基、秦武通两人,道:&ldo;刘、秦两位将领领伏兵埋伏!&rdo;说着,李世民示意李仲文拿过隰城地图,然后询问了李仲文一番,这才将一拍案几,指着地图上的某个地方,道:&ldo;这里是黄芦岭,左右两边全是高山,这个地方,两位两军就在此埋伏吧!&rdo;
黄芦岭,乃是北齐长城的,用来抵御北方的蛮夷。此地后来因其险要的地势,唐人建成金锁关,至明末又大规模的修葺,始成一座险要的关口。不过在此时,还尚未形成关隘,但是地势的险要却是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