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部分杨靖宇将军(2)
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杨靖宇
1934年11月5日,中共南满地区党代表会议在临江县召开,决定组织中共南满临时特委和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宣告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下辖2个师。当时直接听从第1军指挥和调遣的抗日武装达1万余人。 为扩大游击区,杨靖宇率教导团和第1师部队,于1935年3月从蒙江根据地出发南征,开辟了清原、桓仁、新宾等游击区。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表&ldo;八一宣言&rdo;。1936年1月28日,东北各地的抗日武装代表100余人和民众团体70余人根据宣言精神,在黑龙江汤原县境内召开会议,发表&ldo;统一建制宣言&rdo;,成立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和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抗日武装而统一编成的,先后组建有11个军。杨靖宇指挥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改名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部队发展到3个师,还有十余支游击队。1936年6月,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政治委员魏拯民率该军主力一部,长途跋涉到南满,与第1军部队会师。杨靖宇、魏拯民主持召开两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根据中央指示而产生中共南满临时省委,杨靖宇任书记,魏拯民任副书记;商定由第1军和第2军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杨靖宇为总指挥(亦称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王德泰为副总指挥。此后,第1路军成为活跃在东北南满地区的抗日劲旅,威震敌胆。 为迅速扩大抗日游击区,杨靖宇于1936年秋冬两季率部举行两次西征,西征计划虽未实现,但却扩大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影响,破坏了日军长驱直入华北的作战部署。 鉴于东北抗日联军的迅猛发展,日本侵略者深恐其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产生动摇,遂从本土和朝鲜调兵,使东北的日军增至40多万,不断派遣重兵进行&ldo;讨伐&rdo;。抗日联军不畏强敌,顽强进行反&ldo;讨伐&rdo;作战。杨靖宇率部出奇制胜,大败被称为&ldo;皇军剿匪之花&rdo;的伪蒙军索玉山旅。 1938年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东北日军亦对抗日联军部队加强军事进攻,并把南满作为重点。东北抗日游击战争遂进入艰难的岁月。 为坚持斗争,第1路军和南满省委于1938年6月,将所属部队编成3个方面军,划分活动地区。是年秋季,杨靖宇率1400余人,从集安错草沟根据地出发,向通化、临江一带转移。日军获悉消息,急调2万余人,由日本关东军南满&ldo;讨伐&rdo;司令官三木和东南地区&ldo;讨伐&rdo;司令官野昌德指挥,向杨靖宇所部扑来。杨靖宇率部英勇反击,一个月打28仗,胜利突围。同年冬天,杨靖宇率部进入长白山密林,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 1939年冬,东北抗日斗争形势进一步恶化,抗日联军失去了同中共中央的联系,南满和东满的斗争也失去了统一领导,日伪军在南满对抗联第1路军的&ldo;讨伐&rdo;和封锁日益严重。为应付南满的严重局面,杨靖宇、魏拯民和南满省委决定,由魏拯民率第3方面军去东满活动;第2方面军去长白山区坚持斗争,并相机进出鸭绿江上游;杨靖宇率直属队和第1方面军共700余人,由金川去江东作战。1939年11月,杨靖宇所部在蒙江县境内再次遭日军和伪军重兵包围,受到重大损失。1940年1月,杨靖宇率300余人攻下龙泉镇后,组织所部向预定地点分散活动。但因叛徒告密,日军得以调集兵力疯狂追击。杨靖宇下令化整为零,在严冬的茫茫林海与日军周旋。 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身边最后2名战士牺牲。日军从抗联战士身上找到杨靖宇的印章,遂加紧追击。2月23日,敌人顺着杨靖宇大雪地留下的脚印蜂拥而至,杨靖宇知道已难脱险,迅即将所带文件全部销毁,双手举枪向敌人射击,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残暴的日军剖开杨靖宇的腹部,发现其中充满枯草、树皮和棉絮却没有一颗粮食,震惊不已。 为了纪念杨靖宇,1946年,东北人民政府将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58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吉林省通化市修建&ldo;靖宇陵园&rdo;,将杨靖宇的遗体安葬在此。 (彭玉龙)
第十部分叶剑英元帅(1)
叶剑英(yejiɑnyg,1897‐1986),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8集团军)参谋长、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副教育长、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军事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委员等职。 叶剑英,原名叶宜伟,字沧白,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村。叶剑英7岁读私塾,以后进三堡学堂,一直是个优等生。由于家境贫寒,中学未毕业就辍学随父下南洋谋生。1919年夏,他从南洋回国,入云南讲武堂学习。1920年夏,毕业回到故乡,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1921年4月,孙中山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广州成立,不久叶剑英被任命为海军陆战队营长,随江防舰队护卫孙中山。1923年,他被升为建国粤军第2师参谋长。第一次国共合作后,积极参与创办黄埔军校的工作,并任教授部副主任。1925年,叶剑英两次率部东征讨伐陈炯明。此后参加北伐战争,职至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