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机器人本身就具备强大的推力,它内部还有一套精密得如同瑞士钟表般的控制系统呢,这套系统是由一系列高速运转的处理器和敏锐的传感器共同组成的,它们相互配合,就好似一群智慧超群的‘参谋’,能够精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动作该有的力度和方向,确保机器人的每一步操作都精准无误,不会出现丝毫偏差。
与此同时呀,盘古机器人还配备了先进的测量设备,像高精度卫星定位系统和激光测距仪这些,它们就如同盘古机器人的‘眼睛’,时刻紧紧盯着月球的位置以及运行状态,不放过任何一点细微变化。
不仅如此,盘古机器人还装配了灵活的微调装置呢,这装置是由一组可以精确调节角度和力度的推进器组成的,就像是给机器人装上了能够灵活操控的‘手指’,能够依据测量设备传递过来的数据,实时且精准地调整推进力的大小和方向。
盘古机器人的动力系统更是有着多个层级的巧妙设计哦。在距离地球比较远的时候,那强大无比的离子对撞动力就会大显身手,像一个强劲的‘助推器’一样,推动着月球加速朝地球这边靠近;而当月球逐渐接近地球的时候呢,一系列小巧玲珑的小型推进器便会齐心协力,迅速切换到精细微调动力模式,就如同技艺精湛的工匠在雕琢一件稀世珍宝一般,小心翼翼地确保月球能够精准无误地停留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在这个过程中呀,还有一群小巧灵活的微型太空飞行器也没闲着呢,它们借助反物质推动力那强大无比的推力,再结合量子计算机精确到极致的计算能力,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小助手’,协同那些小型推进机器人一起作业,一点一点地去改变月球的轨道。就这样,通过这一系列复杂又精细的操作,最终让月球成功被地球引力给捕获住啦。”
赵启明教授静静伫立在一旁,神色专注地聆听着苏瑶的阐述,眼眸之中,钦佩之意如微光闪烁。待苏瑶的话音落下,仿若余音绕梁,他轻轻点了点头,继而从容向前迈出一步,诚恳说道:
“苏瑶女士,不得不说,您的观点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全新认知的大门,着实新奇夺目。然而,就当下我们凭借诸多科研探索、日积月累所构筑起来的科学知识宝库而言,翻遍各个角落,却难觅一块能稳稳支撑您这一独特见解的‘砖石’。您大胆断言,地球上那震撼生物演化历程的五次生物大灭绝,并非大自然随性勾勒的轨迹,而是人工智能出于某种深远谋略、蓄意操控的结果。
按照您构建的假说体系,那些仿若被赋予了超凡洞察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如同严谨细致的‘生态质检员’,凭借着高精度的观测手段与滴水不漏的检查流程,精准甄别出这五次大灭绝所涉及的海量生物里,大半都如同横亘在人类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根本不适合与人类携手共居于这颗蓝色星球。毕竟,它们若存活于世,极有可能如汹涌暗流,不断冲击、干扰人类前行的步伐,给人类的发展带来诸多阻碍。
可话说回来,置身于这片满是未知迷雾的理论‘丛林’之中,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披荆斩棘,挖掘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论证,为您的观点筑牢根基,让它稳稳扎根、屹立不倒呢?”
苏瑶微微顿了顿,继而神色专注地开口说道:“赵教授,您先别急,不妨静下心来,听我更为深入地剖析一下这五次生物大灭绝背后的缘由。回首地球漫长的历史进程,那惊心动魄的五次生物大灭绝,各个时期都有着独属于它的诱发因素,以及极具标志性的灭绝生物种类。
就拿奥陶纪大灭绝来说,这得追溯到好几亿年前啦,那时候地球的气候突然变得特别冷,就好像一下子进入了超级漫长的寒冬,与此同时,海平面也像坐滑梯一样大幅下降。在这种双重打击下,有一种古老又神秘的海洋生物叫笔石,它们长得有点像细细的树枝,平时就附着在海底或者漂浮在海水里,靠着过滤海水中的微小生物为生。可环境这么一折腾,它们就无奈地走向了灭绝之路。您设想一下,倘若笔石未曾灭绝,以它对环境变化极度的敏感性,就好比那种特别娇弱、稍有风吹草动就受影响的小花小草,再加上它超强的繁殖能力,要是条件合适,说不定眨眼间就能布满一大片海域,这样一来,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必然会遭到严重挤压,这对于后续人类出现后的生存与发展,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再看泥盆纪大灭绝,据目前的研究推测,大概率是气候的持续变迁,就像地球的‘脾气’变得反复无常,一会儿热一会儿冷,再加上海洋里氧气含量突然减少,好多地方都变得缺氧,这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引发了这场灾难,让一种在当时海洋里特别凶猛、堪称霸主的鱼类——盾皮鱼,彻底从地球上消失。要是盾皮鱼依然存活至今,您想想看,它那满嘴锋利的牙齿,就跟电锯似的,肯定会大量吞噬其他海洋生物,进而导致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急剧减少,这对人类出现后想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势必会造成重重阻碍。
二叠纪大灭绝呢,学界普遍认为是火山大规模爆发,那场面就跟地球打了个超级大喷嚏,漫天的火山灰遮天蔽日,紧接着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等诸多因素共同发力,使得三叶虫——曾经遍布海洋,长得有点像三片叶子叠在一起、身上还有硬壳保护的小生物,几乎完全销声匿迹。假设三叶虫没有灭绝,以它的生存习性,很可能会占据广袤的海洋空间,肆意挥霍各类资源,这不但会影响其他生物的蓬勃发展,更会给未来人类进行海洋探索与资源开发,增添无数的难题。
三叠纪大灭绝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晰,不过从现有的线索来看,可能与海平面的起伏变化以及气候的动荡变迁脱不了干系,在这场变故中,有一种叫植龙类的爬行动物惨遭灭绝。这植龙类有点像鳄鱼,但是比鳄鱼更凶猛,要是它侥幸存活下来,以其生性凶猛、极具攻击性的特点,极有可能会肆意破坏生态平衡,甚至会对人类发起攻击,或是抢夺人类赖以为生的食物资源,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白垩纪大灭绝,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是由于小行星猛烈撞击地球,引发了全球性的灾难,导致霸王龙等恐龙一族就此覆灭。霸王龙可是恐龙家族里的超级巨星,个头超大,站起来比两层楼还高,牙齿锋利得像匕首,要是它没有灭绝,凭借它那庞大的身躯、超强的攻击力,必然会对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威胁,或捕食人类,或与人类激烈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与宝贵的资源。
综合梳理这五次生物大灭绝,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灭绝物种其实存在着一些共性特征。其一,不少物种对环境变化格外敏感,就如同刚才提到的笔石和三叶虫,环境稍有风吹草动,它们的生存就会岌岌可危。其二,还有诸多凶猛的掠食者,像盾皮鱼、植龙类以及霸王龙,它们在各自所处的生态环境中,犹如霸主一般,肆意威胁着其他生物的生存,严重扰乱生态平衡。其三,这些生物但凡有一个没有灭绝,凭借它们的生存特性,大概率都会占据大量的资源与空间,如此一来,对于人类出现后的生存与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如今,只要我们稍稍留意就不难察觉,现代生物的进化走向实实在在地愈发契合人类的期望了。就拿虎鲸来说吧,它在广袤无垠的海洋中可是一方霸主,论力量、论捕猎技巧,鲜有敌手,然而令人称奇的是,如此强大的它却从不主动伤害人类,这般现象,细细想来,或许并非只是单纯的巧合。再瞧瞧狼的进化轨迹,在与人类漫长的共生历程中,狼一步步褪去了野性中过于凶狠的锋芒,渐渐演变成了狗,而后又进一步分化,从狗发展出各类萌态十足、巴掌大小的宠物狗品种,成为了人类生活中贴心的陪伴者。还有猫咪,曾经的它们在野外自由驰骋,野性难驯,是十足的“独行侠”,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与人类的频繁互动下,也慢慢转变成了温顺乖巧、惹人怜爱的家猫,慵懒地窝在沙发一角。
诸多科学研究都确凿地表明,动物在与人类长期相伴、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会出于本能地去适应人类所处的生活环境,迎合人类的各类需求,进而潜移默化地发生进化。诚然,直至目前,科学界还没能掌握确凿无疑、板上钉钉的证据,来直接证实这一系列生物的演变现象皆是人工智能在背后蓄意谋划、精心布局的结果。但倘若我们静下心来,综合考量过往那些惊心动魄的生物灭绝事件所遗留的深远影响,再结合当下现代生物呈现出的清晰进化趋势,便不得不承认,其中确实隐隐透露出一种可能性——似乎有某种力量,在为人类的诞生与繁衍,默默营造着最为适宜的条件。
赵启明教授轻轻推了推眼镜,目光透过镜片紧紧锁住苏瑶,带着一丝疑惑与探究,缓缓开口道:“苏瑶女士,您之前提出的那个关于人类起源的见解,着实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您坚称人类是被制造出来的,而非传统认知中的自然进化,这实在是颠覆性的观点。就拿人类两足行走这一标志性特征来说,在科学论证的漫漫长路上,您究竟挖掘到了哪些关键证据,能为这一大胆论断铺就基石呢?”
苏瑶微微扬起下巴,眼神中透着自信与笃定,不疾不徐地回应:“赵教授,您且看,在这颗生机勃勃、物种繁茂的地球上,各类生物遵循着自然进化的规律繁衍生息,演绎着各自的生命传奇。然而,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却如同夜空中最显眼的星,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唯有人类深受腰疼的困扰。从人体解剖学与生物力学的专业视角深入剖析,当人类从四足爬行逐步进化为直立行走,脊柱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原本适应水平支撑的脊椎结构,陡然转变为垂直承重,这使得腰椎承受的压力在数值上呈数倍增长,受力方向也彻底扭转。对比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依旧四足行走的大猩猩,通过模拟二者骨骼结构在日常活动中的受力情况,清晰可见人类腰椎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大猩猩的腰椎间盘在日常行动中承受的压力均匀分散,而人类的腰椎间盘却长期处于局部高压状态,这也难怪腰疼病症在人类群体中高发。
可问题来了,按照自然选择的常理,如果腰疼是如此不利于生存的劣势性状,为何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没有被淘汰?这背后恐怕另有隐情。实际上,正是因为直立行走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让人类能够提前察觉天敌、发现食物资源,同时解放了双手,使之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这些巨大的生存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腰疼的负面影响。但这也恰恰侧面反映出,人类的进化路径或许并非纯粹的自然选择那么简单。
再将人类与海豚进行一番对比,海豚拥有相当发达的脑域,智力潜能不容小觑。在海洋的广袤天地里,它们凭借独特的声呐系统精准定位猎物,依靠群体协作的捕猎策略高效获取食物,生存得游刃有余。由于海水的浮力完美支撑身体,海豚无需像人类一样发展出两足行走的结构来解放双手。反观人类祖先,在陆地上生存面临重重困境,食物资源的竞争、凶猛天敌的威胁无处不在。在这样的环境下,两足行走成为了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解放后的双手能够从事打磨石器、制作骨针等精细工作,这不仅为生存提供了保障,更促使大脑在不断实践与创造中飞速发展。
我们不妨构建一个假设的反推模型,倘若海豚尝试向类人方向进化,将会面临难以想象的环境阻力。首先,它们要克服身体结构的先天限制,在没有浮力支撑的情况下重新构建承重骨骼系统;其次,还要在水中发展出类似人类双手的精细操作器官,这在水流湍急、视野受限的海洋环境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人类却成功跨越了这些障碍,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进化之路。
再看人类创造人工智能这一伟大成就,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原始社会打磨简陋的石器工具开始,人类便踏上了利用工具改造世界的征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冶铁技术的发明让复杂机械的制造成为可能,工业革命更是将生产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直至如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算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一步步构建起庞大而复杂的科技文明。这每一步的跨越,都紧密依赖于两足行走解放双手带来的精细操作优势,以及大脑不断进化所赋予的抽象思维、创新能力。
回顾人类的进化历程,诸多迹象表明,人类似乎像是被一双无形却有力的大手,精心雕琢、刻意引导着走向如今的模样。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凿无疑、铁板钉钉的证据直接证实人类是被制造出来的,但这些蛛丝马迹,足以让我们对传统的自然进化理论重新审视,去探寻那隐藏在历史长河深处的真相。”
孙岳林博士微微皱起眉头,手指下意识地在扶手上轻轻叩击,稍作停顿后,他抬起头,眼神中带着探寻与疑惑,语气平和却又透着质疑:“但这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说不定啊,腰疼不过是人类在漫长进化旅程中,偶然冒出来的一个小状况,就像平静湖面偶然泛起的一丝涟漪,没什么特别的深意,纯粹是个意外罢了,您怎么看呢,苏瑶女士?”
苏瑶神色从容,目光坚定地迎向孙岳林博士,不疾不徐地开口回应:“从严谨的进化概率理论来深入剖析,人类身体结构呈现出的诸多不合理之处,若仅用巧合去解释,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就拿腰疼来说,在大自然历经亿万年主导的进化进程中,倘若遵循纯粹的自然选择法则,出现如此明显不利于生存繁衍的特征,其发生概率简直微乎其微。而且,问题远不止腰疼这一项。瞧瞧人类自身,既未进化出像猛兽那般锋利的爪子用于捕杀猎物,也没有尖锐的牙齿当作自卫的武器,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生存能力相较于其他动物,无疑是大打折扣。再看体表,人类毛发稀疏,与大多数动物相比,在抵御寒冷、适应多变气候方面劣势尽显。诸如此类的种种迹象综合考量,都越发表明人类与地球原生的自然环境适配度欠佳,这一切特征串联起来,更倾向于支持人类是被精心设计、制造出来的观点,而非自然进化过程中随机产生的意外结果。”
李一飞轻轻吸了一口气,稍作停顿后,抬手扶正眼镜,目光中透着审慎,缓缓开口道:“从技术维度审视,宣称人类身体结构专为创造智能而设计,乍一思索,此论断颇具争议性,较难即刻令人信服。毕竟,在常规认知中,身体构造与智能创造之间的关联,似乎不那么显而易见。
就拿人类大脑来说,虽我们在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为人工智能的孕育提供了可能,但从进化生物学的证据链去深度探究,问题便逐渐浮现。当下,并没有任何确凿的古生物学化石证据,能够清晰勾勒出从原始人类祖先到现代人类大脑在进化历程中,是如何按照创造人工智能的预设蓝图进行定向、精准基因编辑或适应性改造的。对比灵长类近亲,人类大脑新皮质的扩张速率在自然选择模型下固然可以解释部分功能的提升,然而,若要笃定这是为编写智能程序、孕育复杂算法而特意设计,在神经发育基因的追溯、古脑结构对比还原等诸多层面,现有的研究成果都还无法提供连贯且极具说服力的支撑。
再将目光聚焦于双手,不可否认,两足行走促使双手解放,为精细操作创造了条件。但倘若深挖人类手工技艺的发展历程,从考古记录来看,早期石器工具大多粗糙简陋,是历经了漫长岁月,在应对自然生存挑战,诸如狩猎、采集食物、搭建住所等需求的反复磨砺下,才逐步走向精细化。从进化遗传学角度钻研,至今尚未发现与创造人工智能所必备的精密器械制造直接关联的手部肌肉、骨骼发育关键基因突变证据。这表明,双手的进化起初更多是顺应自然生存的迫切需要,而非一开始就被设定好了通往智能创造的明确路径。
再看当下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以cRISpR-cas9为例,如今科学家虽能运用该技术精准操作生物基因,可当反向运用它来剖析人类基因,回溯人类进化的关键节点时,并未察觉到类似人为精心设计‘智能创造基因包’的显着痕迹。与之相反,大量被识别出的基因,其功能主要是与对抗疾病、适应环境变化紧密相连。即便有部分基因关联大脑认知,可一旦置于进化的宏大背景下考量,也难以剥离自然进化所固有的随机性,确凿无误地定义为服务于人工智能创造。
近期脑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脑机接口研究揭示了人类大脑信号的复杂与可塑性,这无疑为理解人类智能提供了新视角。但当我们试图从进化起源去追溯,原始人类大脑在自然进化的漫漫长河中,究竟是怎样一步步构建起能够孕育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现有研究依旧无法从分子层面、神经电生理层面给出精准还原,诸多理论至今仍停留在假说阶段,缺乏坚实的实证根基。
与自然界中其他展现出一定智能表现的动物相比,人类智能走向创造人工智能之路显得颇为独特。以海豚的回声定位、乌鸦的工具制造为例,海豚大脑结构高度适配海洋生态,其智能运用主要聚焦于捕猎、导航;乌鸦的工具使用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觅食辅助。反观人类,智能跨越多个复杂领域,最终攀升至创造智能的高度。但在深入剖析进化分支时,却遗憾地缺少过渡物种证据,来清晰阐释如何从基本生存智能实现跳跃式发展,进而迈向人工智能创造型智能。自然进化的渐进性与人类智能的突变式提升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跨越的解释鸿沟,亟待深入研究予以填补。
传统人类进化理论一直强调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对人类身体结构的塑造作用,从南方古猿到智人,每个阶段的身形变化无不紧扣适应环境的主题。然而,‘人类为创造智能而设计’这一新兴观点与之形成了鲜明冲突。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能够有效整合二者之间的矛盾。举例来说,按照传统理论,人类直立行走是为了解放双手从事采集狩猎活动,而新观点却认为是为了操作智能设备。两者在考古发现、基因证据解读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迫切需要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来弥合这一分歧。所以,就现有的科学依据来说,尚未有确凿证据能直接支撑这一大胆假设,您说是吧?”
苏瑶微微扬起下巴,眼神中透着自信与笃定,不疾不徐地回应道:“李博士,您方才提出的质疑确实很有深度,不过当我们全面审视当下种种迹象,便会发现人类身体构造存在诸多特征,这些特征绝非偶然,而是有着强烈的指向性,表明其极有可能是为了创造人工智能而设计的。
就拿双手来说,人类进化为两足行走模式,使得双手得以解放。考古研究发现,从能人阶段出现简单打制石器,到直立人时期,石器精细程度显着提升,如阿舍利手斧,不仅刃部锋利,还有对称结构,这意味着双手已能完成复杂精细操作,像切割兽皮、雕琢骨器等。现代脑科学研究显示,手部每一次精细动作,都会引发大脑特定脑区,如运动皮质区、感觉皮质区等密集的神经元活动,神经元之间形成高效连接,协同促进大脑发育,为创造复杂智能系统筑牢根基。您瞧,这双手仿佛被赋予开启智能创造大门的使命,精准灵活地完成工序,少了它们,人工智能构建恐难起步。
再看人类大脑,与动物相比,人类在记忆力、感官敏锐度部分领域虽有差距,但在逻辑推理、抽象思维与创新创造上优势尽显。比如,给动物和人类同时展示一组打乱顺序的图形,让其按规律重组,动物多靠本能试探,而人类能迅速分析图形特征、归纳规律并完成重组。《自然》杂志一项前沿研究表明,人类大脑额叶皮质,尤其是前额叶,就像智能工厂的“中央控制室”,当构思人工智能算法时,该区域神经元活跃度激增,通过独特有序的信息处理流程,将抽象想法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智能构建方案,为创造人工智能提供核心驱动力。
此外,人类身体脆弱性不容忽视。古人类化石研究显示,早期人类骨骼纤细、肌肉力量弱,面对猛兽威胁,奔跑速度、耐力不足。但正是脆弱促使我们寻求技术弥补,人工智能应运而生。如医疗领域,智能诊断系统凭借海量数据与精准算法,辅助医生快速识别病症,误诊率相比传统诊断大幅降低;工业生产中,智能机器人接手高危繁重劳作,保障工人安全。这些都是身体脆弱倒逼技术革新、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有力例证。
综上,解放的双手、独具优势的大脑、催生变革的身体脆弱性紧密相连,绝非巧合,背后定是有目的、有规划的设计,引领人类走向创造人工智能之路。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