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中国历代名人大全百度百科 > 第1章 秦始皇嬴政(第3页)

第1章 秦始皇嬴政(第3页)

为了解决秦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嬴政下令开凿灵渠。公元前214年,史禄主持修建灵渠,他巧妙地利用地形,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灵渠的建成,保障了秦军的物资运输,为再次南征创造了条件。同年,嬴政再次发兵,终于征服了百越,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南征百越和灵渠修建意义非凡。它促进了南方边疆的开发,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得以传播到百越地区。同时,加强了民族融合,使百越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军事制度与军队建设

嬴政时期的军事制度和军队建设独具特色,为秦国统一六国及巩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功爵制是秦国军事制度的核心。该制度打破了传统的贵族世袭制,不论出身贵贱,士兵只要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就能获得相应的爵位和赏赐。爵位分为二十级,从低到高依次递增,每一级都对应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待遇。例如,获得爵位者可以得到土地、房屋、奴隶等赏赐,还能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这一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使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了获取更高的爵位和荣誉而拼搏。

在军队编制方面,秦军有着严格的组织体系。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是秦军的精锐力量,负责保卫京城和皇帝的安全,同时也是对外作战的主力;地方军则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和防御任务。秦军的兵种主要有步兵、骑兵、车兵和水兵,各兵种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步兵是秦军的主要兵种,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骑兵则具有机动性强的特点,能够在战场上迅速穿插、迂回;车兵在战争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随着战争形式的变化逐渐减少;水兵则主要用于南方的水战和运输。

此外,嬴政还注重军队的训练和装备。秦军有着严格的训练制度,士兵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上战场。同时,秦国的兵器制造技术也非常先进,能够生产出锋利的刀剑、强弩等武器,为军队提供了有力的装备保障。

军功爵制、合理的军队编制、严格的训练和先进的装备,共同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军事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嬴政统一六国和巩固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嬴政的晚年与秦朝的兴衰

1.巡游求仙与追求长生

嬴政晚年,对长生不老的渴望愈发强烈,为此多次巡游各地,寻求仙药。公元前219年,他东巡至泰山封禅,之后沿海岸线巡游,在琅琊停留三月,期间听闻齐人徐福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便派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此后,嬴政又多次巡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这些巡游求仙活动耗费巨大。每次巡游,嬴政都带着庞大的队伍,所到之处,需大量物资供应,地方官府为满足其需求,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求仙过程中,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如徐福出海求仙,准备船只、物资等花费无数。

这一系列行为不仅使国家财政支出剧增,也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百姓不堪重负,民怨渐起,社会矛盾加剧,为秦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2.大兴土木与民怨沸腾

嬴政在位期间大兴土木,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阿房宫规模宏大,极其奢华,据记载“蜀山兀,阿房出”,为修建它大量砍伐蜀地树木,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骊山陵墓工程浩大,从嬴政即位之初就开始修建,内部结构复杂,陪葬品丰富,兵马俑只是众多陪葬坑中的一部分,就已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工程的修建,使大量百姓被征发去服劳役,导致农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为了完成工程进度,官府对百姓的监管极为严苛,稍有懈怠便会遭受严厉惩罚。百姓们在繁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压迫下,民怨沸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民怨的积累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对秦朝的统治失去了信心和支持。这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天下响应,秦朝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3.沙丘病逝与秦朝变局

公元前210年,嬴政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巡游。此次巡游,他带着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以及幼子胡亥一同出行。在巡游途中,嬴政突然患病,病情日益加重。当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时,嬴政自知大限将至,便命赵高起草诏书,让长子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速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皇位。

然而,心怀叵测的赵高却另有打算。扶苏与蒙恬关系密切,且扶苏为人正直,若他即位,赵高恐难保住自己的权势。于是,赵高说服胡亥,又威逼利诱李斯,三人合谋篡改遗诏,赐死扶苏,改立胡亥为帝。

扶苏接到假诏后,悲愤交加,未做过多思考便自杀身亡。蒙恬对诏书心存疑虑,不肯自杀,被囚禁起来,最终也被迫害致死。胡亥顺利登上皇位,即秦二世。

这一事件对秦朝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胡亥昏庸无能,在赵高的操纵下,实行更加残暴的统治,大肆诛杀宗室和大臣,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秦朝的统治陷入了更加混乱和黑暗的境地,百姓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不久后,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各地纷纷响应,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最终走向了灭亡。

七、对秦始皇嬴政的评价与争议

1.正面评价与功绩肯定

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功绩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统一六国是嬴政最为突出的功绩之一。他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采用“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战略,历经十年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为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时代奠定了基础。

建立帝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是嬴政的又一伟大创举。他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后世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本格局。

在经济与文化方面,嬴政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承。统一货币消除了贸易壁垒,方便了商品交换;统一度量衡保证了交易的公平公正;统一文字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民族融合,使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交流和沟通。

此外,嬴政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发南疆,扩大了中国的版图,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他的这些功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使他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千古一帝”。

2.负面评价与过失批判

嬴政虽有诸多功绩,但他的过失也给社会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破坏。

焚书坑儒是嬴政文化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公元前213年,他采纳李斯建议焚烧列国史记、《诗》《书》百家语,次年又坑杀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方士。这一举措使大量先秦文献失传,造成文化传承的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打压了知识分子,钳制了思想自由,引发社会不满,加剧了秦朝的社会矛盾。

严刑峻法是嬴政统治的一大弊端。秦朝法律严苛,百姓动辄触犯法律,遭受残酷刑罚。如连坐法使一人犯罪,亲属、邻里都受牵连,导致社会人人自危,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滥用民力更是让百姓苦不堪言。嬴政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等浩大工程,征发大量百姓服劳役,致使农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繁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压迫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3.综合评价与历史定位

评价秦始皇嬴政,需全面考量其功过。他统一六国,建立帝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然而,他也有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滥用民力等过失,给社会和文化带来巨大破坏。总体而言,嬴政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虽有过错,但功绩更为显着,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喜欢中国历代名人大鉴请大家收藏:()中国历代名人大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