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中国历代名人选录 > 第4章 李大钊(第1页)

第4章 李大钊(第1页)

一、李大钊的生平轨迹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彼时的中国,正深陷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与封建统治的腐朽不堪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临危亡的绝境。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李大钊的人生注定与救国救民的伟大使命紧密相连。

李大钊自幼聪慧好学,展现出了非凡的求知欲和敏锐的思维。1905年,他考入永平府中学堂,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一些新思想、新文化,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中学时代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7年,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学识和素养。同时,他也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深感忧虑。在求学期间,他目睹了封建军阀的腐败统治和国家的内忧外患,心中救国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1913年,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李大钊毕业后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在日本,他开始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这些新思想,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当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李大钊义愤填膺,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号召国民奋起反抗,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他参与创办和编辑了《晨钟报》《新青年》等进步报刊,宣传民主、科学精神,猛烈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他和他的战友们以笔为武器,用文字唤醒了无数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和进取精神,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李大钊备受鼓舞,连续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从中看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曙光。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李大钊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这场运动,在运动中和运动之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传播。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1920年初,李大钊等革命家开始商议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1920年3月,他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同年秋,他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李大钊为党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他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他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掀起了北方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他深刻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明确提出“中国的浩大的农民群众,如果能够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他还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亲自出面做冯玉祥等国民军将领的工作,推动他们参加国民革命。同时,他积极推动建立统一战线,1922年至1924年,他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李大钊毫不退缩,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在狱中受尽了各种严刑拷问,但他始终坚守信仰,初心不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同年4月28日,李大钊惨遭反动军阀绞杀,牺牲时年仅38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大钊的一生,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时代背景与成长之路

1.晚清末年的社会风云

晚清末年,中国深陷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犹如一艘在狂风暴雨中飘摇的巨轮,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从外部环境来看,列强的侵略如狼似虎。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主权和财富。巨额的赔款让本就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国家财政陷入困境。例如,《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白银二亿两,这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同时,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控制了中国的海关、铁路等重要经济命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内部的封建统治腐朽不堪。清政府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卖官鬻爵现象屡见不鲜。封建专制制度严重束缚了社会的发展,阻碍了新思想、新技术的传播。土地兼并问题极为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生活困苦不堪。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如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最终被镇压,但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在文化方面,传统的封建礼教和旧道德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严重压抑了人性和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只知死读经书,缺乏实际的治国理政能力和创新精神。

李大钊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这使他从小就对祖国的命运深感忧虑。国家的危亡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救国救民的决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意识到只有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才能挽救民族于水火之中。这种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旧制度的不满,促使他在日后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和革命事业,努力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晚清末年的社会风云成为了李大钊思想形成的重要土壤,为他后来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求学之路与思想启蒙

李大钊的求学之路,宛如一条蜿蜒的长河,不断汇聚着新思想、新文化的活水,为他日后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奠定了坚实基础。

1905年,李大钊考入永平府中学堂。在这所学校里,他进一步展现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校园中,他常常与要好的同学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国家大事,激昂的话语中满是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关切。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着作如同一束束新思想的光芒,照亮了李大钊求知的道路。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书籍,几乎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这些着作中所倡导的改良思想和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让李大钊开始接触到不同于传统封建思想的新观念,拓宽了他的视野,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变革的种子。

1907年夏天,李大钊与同学一同前往天津报考学校。当时天津有三所学校正在招考,分别是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和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李大钊对军医专业不感兴趣,虽然被银行专修所录取,但他认为“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素志”。他深感于国势的危迫,急切地想要深入研究政理,寻求挽救民族、振奋国群的良策,于是毅然决定报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这所学校的六年时间里,李大钊系统地学习了法政诸学和英、日语。那时,“新学”的资产阶级文化与“旧学”的封建文化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李大钊广泛地接触到“新学”,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开始思考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变革的方向,革命的志向也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逐渐孕育。

1913年冬天,李大钊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在日本,他住在中国留学生青年会,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时常聚在一起,热烈地谈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深入探讨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尽管李大钊平时不善言辞,但一谈起天下事和古今得失,便滔滔不绝,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在这个时期,他开始研究关于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着作,这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思想之门。同时,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他积极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并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这些行动充分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大钊在永平府中学堂、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和东京早稻田大学的求学经历,使他不断接触到新思想、新文化,逐渐从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青年成长为具有先进思想的革命者。这段求学之路为他日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知识基础。

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征程

1.十月革命的触动与转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如同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曙光,也深深触动了远在中国的李大钊。彼时的李大钊,虽已是一位满怀爱国热情的民主主义者,但仍在苦苦探寻着救国救民的真理。

在此之前,李大钊目睹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看到了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艰难前行,也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他积极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试图唤起民众的觉醒。然而,中国社会的现状依然令人痛心疾首,军阀混战、列强欺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依旧岌岌可危。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李大钊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场革命与以往的资产阶级革命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推翻剥削制度为目标的革命,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1918年7月,李大钊在《言志》季刊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这是中国人最早指出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性质不同的文章。在文中,他详细比较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差异,深刻认识到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新文明之曙光”。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李大钊开始关注和研究俄国十月革命,也为他思想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接着,李大钊又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着名论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他在文章中高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表达了对十月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社会主义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些文章在当时的思想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无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追求。

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李大钊自己的觉悟也得到了迅速提高。他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阅读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着作和文献。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思考,他逐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此,李大钊完成了从爱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转变。他成为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开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他的思想转变,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