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以及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他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很快,朱元璋就募得士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后,郭子兴十分高兴,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但朱元璋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都没出濠州城,只知争权夺利,毫无进取之心,便决定再次离开。
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他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这些新加入的力量,为朱元璋的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他朝着开创自己的事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统一江南的征程
1.战略决策与势力扩张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率军攻占徽州后,经邓愈推荐,亲自到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建议。此建议意在让朱元璋巩固根据地防守,储备充足的粮草,避免过早称王而树敌过多。朱元璋深以为然,将其作为自己发展势力的重要战略方针。
在“高筑墙”方面,朱元璋加强了根据地的城防建设,修缮和加固城墙,提高防御能力。同时,他还注重军队的训练和纪律,提升军队的战斗力,确保根据地的安全。
“广积粮”上,朱元璋积极推行屯田制度,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粮食储备和运输,保证军队和百姓的粮食供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缓称王”则让朱元璋避免了成为元朝和其他反元势力的主要攻击目标。在其他势力纷纷称王称帝时,朱元璋保持低调,暗中积蓄力量。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朱元璋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此后,他陆续攻占镇江、广德、宁国等地,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扩张过程中,朱元璋与其他反元势力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他与张士诚、陈友谅等势力时常发生冲突,但也会根据形势与他们进行短暂的联合。朱元璋巧妙地利用各方矛盾,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与陈友谅的决战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不断扩张,他与占据长江中游的陈友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陈友谅本是徐寿辉起义军的部将,后来杀主自立,建立汉国,势力强大,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吞并朱元璋的势力。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率水军顺江而下,直逼应天。朱元璋采用了刘伯温的计策,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旧交情,诱使陈友谅孤军深入。陈友谅果然中计,在龙湾遭到朱元璋伏兵的袭击,损失惨重,被迫退回江州。此役,朱元璋以少胜多,不仅保卫了应天,还缴获了大量战船和物资,增强了自身实力。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派军围攻安丰,小明王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亲自率军救援,陈友谅趁机率领号称六十万的大军,倾巢而出,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洪都守将朱文正坚守城池,顽强抵抗,陈友谅久攻不下,双方陷入僵持。
朱元璋得知洪都被围后,迅速率领二十万大军回师救援。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战役初期,陈友谅凭借战船高大、数量众多的优势,占据了一定的主动。他的巨舰首尾相连,绵延数十里,气势逼人。朱元璋的战船相对较小,但他充分发挥小船灵活机动的特点,采用火攻战术。他挑选了一批敢死队员,驾驶装满火药和芦苇的小船,趁着风势冲向陈友谅的舰队。刹那间,火光冲天,陈友谅的战船纷纷起火燃烧,士兵们死伤无数。
在战斗中,朱元璋亲临前线指挥,激励士气。而陈友谅则在指挥作战时,被流箭射中眼睛,不治身亡。陈友谅一死,汉军顿时大乱,纷纷投降。朱元璋乘胜追击,彻底击败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
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朱元璋方面,战略决策正确,善于用人,将士们士气高昂;而陈友谅则刚愎自用,内部矛盾重重,战略上也出现了失误。
这场战役对朱元璋统一江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扫除了统一江南的最大障碍,势力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此后,他得以集中精力对付张士诚等其他势力,为最终建立明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消灭张士诚与方国珍
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了张士诚身上。张士诚占据着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的江浙地区,势力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东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地,是江南地区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开始了对张士诚的全面进攻。他采取了“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其羽翼,然后转取浙西”的战略方针。首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等将领率领军队进攻张士诚在淮东的据点,先后攻克了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切断了张士诚与北方的联系。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张士诚的老巢平江。为了减少攻城的伤亡,朱元璋采用了“锁城法”,在平江周围筑起长墙,将其团团围住,断绝城内的粮草供应。同时,朱元璋还在城外架起木塔,居高临下观察城内的动静,并使用襄阳炮不断轰击城内。
在朱元璋的围困下,平江城内的粮食逐渐耗尽,士兵和百姓陷入了绝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平江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后自缢身亡。至此,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的势力。
在消灭张士诚后,朱元璋将目光投向了盘踞在浙东的方国珍。方国珍占据着庆元(今浙江宁波)、台州、温州等地,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朱元璋派汤和、廖永忠等将领率领水军进攻方国珍。面对朱元璋的强大攻势,方国珍自知无力抵抗,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率部投降。
随着张士诚和方国珍势力的消灭,朱元璋基本统一了江南地区。这为他进一步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全国性的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大明与登基称帝
1.北伐中原与推翻元朝
统一江南后,朱元璋将目光投向了北方,意图推翻元朝统治,实现全国统一。此时的元朝,政治腐败不堪,官员贪污成风,卖官鬻爵现象屡见不鲜。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起义不断,元朝统治摇摇欲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元璋深知北伐中原并非易事,为此他制定了详细的战略。他摒弃了直捣元都的冒险策略,而是采用“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的战略方针。这一策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旨在逐步削弱元朝的势力,最终实现对大都的包围。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中原。徐达、常遇春等将领率领军队按照既定战略,首先向山东进军。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元朝守军纷纷投降。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山东全境便被平定,元朝的屏蔽被成功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