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中国历代名人选录 > 第3章 胡亥(第2页)

第3章 胡亥(第2页)

胡亥还通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来展示自己的权威。他继续修建秦始皇未完成的阿房宫,征调了大量的民夫和工匠。阿房宫规模宏大,建筑奢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他还不断地征发百姓服徭役,使得百姓们苦不堪言。这种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也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胡亥在赵高的建议下采取的这些巩固皇权的举措,虽然在短期内看似稳定了他的统治,但实际上却让秦朝的统治陷入了更深的危机。宗室和大臣们的被杀,使得秦朝失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和稳定的政治基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繁重的赋税徭役,让百姓们对秦朝的统治失去了信心,民怨沸腾。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

2.赵高的崛起与专权

在胡亥成功登上皇位的过程中,赵高可谓居功至伟。凭借着在沙丘政变中的关键谋划和推动,他开始在胡亥统治时期逐步崛起,权力的欲望也随之不断膨胀。

胡亥继位之初,对赵高极为信任和依赖。毕竟赵高不仅是他登上皇位的重要推手,还在宫廷中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脉资源。赵高利用胡亥对自己的信任,开始在朝廷中安插亲信,排除异己。他将自己的党羽安排到各个重要职位上,使得朝廷上下逐渐形成了一股以他为首的势力。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赵高不断向胡亥灌输享乐思想,让胡亥沉迷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他对胡亥说:“天子之所以尊贵,就在于让别人只能听到他的声音,而看不到他的面容。陛下您还年轻,处理政务时难免会有失误,让大臣们看到您的短处,就会降低您的威望。您不如深居宫中,由我和熟悉法令的侍臣们来处理政务,这样您就可以尽情享受生活,同时也能树立您的威严。”胡亥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便很少上朝,将朝政大权都交给了赵高。

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赵高的野心也愈发膨胀。他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在幕后操纵朝政,而是想要直接掌控朝廷的一切。为了试探大臣们对自己的态度,他导演了一场震惊朝野的“指鹿为马”事件。

有一天,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献给胡亥,并说:“这是一匹马。”胡亥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然后问身边的大臣们。大臣们有的沉默不语,有的为了迎合赵高,便说这就是马,只有少数几个正直的大臣坚持说是鹿。事后,赵高暗中将那些说是鹿的大臣一一加以迫害,要么将他们罢官免职,要么将他们处死。通过这次事件,赵高不仅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的权威,也让朝廷中的大臣们对他更加畏惧,不敢再有任何反对他的声音。

赵高的专权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他的操纵下,朝廷内部政治腐败,官员们为了迎合赵高,纷纷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被肆意践踏,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同时,赵高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加重百姓的赋税和徭役,使得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怨沸腾。

在军事方面,赵高对将领们进行无端猜忌和打压。章邯作为秦朝末年的重要将领,在前线浴血奋战,却因为赵高的不信任和猜忌,最终被迫投降项羽。这使得秦朝的军事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军事防线也逐渐崩溃。

赵高的崛起与专权,让秦朝的统治陷入了绝境。他的所作所为不仅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曾经辉煌一时的大秦帝国,在赵高的专权下,如同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3.李斯的命运

李斯,这位秦朝的开国功臣,曾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然而,在胡亥统治下,他的命运却急转直下,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起初,李斯与赵高在沙丘政变中合谋,篡改遗诏,拥立胡亥为帝。那时的他,或许认为这是一次巩固自己权势和地位的机会。但他未曾料到,与赵高的合作,竟是他噩梦的开端。

胡亥继位后,在赵高的怂恿下,实行了一系列残暴的统治措施。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繁重的赋税徭役,使得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李斯作为丞相,本应有所作为,匡正君主的过失,但他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对秦朝的忠诚和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坚持,让他希望能够维护秦朝的稳定和繁荣;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失去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不敢轻易违背胡亥和赵高的意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着赵高权力的不断膨胀,他与李斯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赵高深知李斯是他独揽大权的最大障碍,于是便设计陷害他。赵高先是故意在李斯面前表现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怂恿李斯去劝谏胡亥减轻赋税和徭役。当李斯准备进宫劝谏时,赵高却总是选择胡亥玩得正高兴的时候通知他。胡亥因此对李斯产生了极大的不满,认为他是故意在自己享乐的时候来扫自己的兴。

赵高见时机成熟,便在胡亥面前诬陷李斯。他说李斯的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期间,对陈胜吴广起义军的活动不加制止,甚至还有勾结的嫌疑。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话,下令将李斯逮捕入狱,并派人去调查李由的罪行。

在狱中,李斯遭受了残酷的折磨。赵高为了让他承认谋反的罪名,对他施以各种酷刑。李斯实在无法忍受痛苦,被迫承认了谋反的罪名。但他内心仍然抱有一丝希望,认为自己对秦朝有功,只要能够上书胡亥,陈述自己的冤情,胡亥一定会醒悟过来。于是,他在狱中写了一封上书,列举自己为秦朝所做的七大功劳,希望能够打动胡亥。然而,这封上书却被赵高截获,赵高将其扔到一边,说:“囚犯怎么能上书呢?”

最终,李斯被判处腰斩,夷灭三族。当他被押往刑场时,望着身边一同被押解的儿子,不禁悲叹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曾经权倾一时的丞相,就这样含冤而死。

李斯的命运,是秦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的一生,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令人惋惜的失误。他与赵高的合作,不仅改变了秦朝的历史走向,也让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的悲惨结局,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警示人们在权力和利益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四、胡亥时期的社会与经济状况

1.苛政与民怨

胡亥继位后,在赵高的蛊惑下,变本加厉地推行苛政,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怨沸腾。

在赋税方面,胡亥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维持庞大的宫廷开支,大幅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秦朝原本就实行重税政策,到了胡亥时期,赋税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田租、口赋等各种赋税名目繁多,百姓辛苦劳作一年,收获的大部分粮食都被官府征收。许多家庭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只能靠野菜、树皮充饥。而且,除了正常的赋税之外,胡亥还经常以各种名义向百姓摊派额外的费用,如修建宫殿、陵墓等工程所需的物资和资金,都要从百姓身上搜刮。这使得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对秦朝的统治充满了怨恨。

徭役的繁重更是让百姓苦不堪言。胡亥继续大规模地征发百姓服徭役,用于修建秦始皇未完成的阿房宫以及骊山陵墓等大型工程。阿房宫规模宏大,建筑奢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了尽快完成工程,胡亥不断增加征发的人数,许多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去服徭役,导致农田无人耕种,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骊山陵墓的修建更是耗费了无数的人力和财力,据说修建陵墓的人数最多时达到了七十多万。这些服徭役的百姓不仅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还要面临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残酷的监工。他们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劳作,稍有懈怠就会遭到鞭打和惩罚。许多人因为劳累过度、饥饿和疾病而死,尸体被随意丢弃在工地上,场面十分凄惨。

除了修建宫殿和陵墓,胡亥还征发百姓去戍边。秦朝的边疆地区战事频繁,需要大量的士兵驻守。胡亥不顾百姓的死活,强行征发他们去边疆服役。这些百姓远离家乡,在边疆恶劣的环境中忍受着寒冷、饥饿和战争的威胁,很多人有去无回。

胡亥的苛政引发了百姓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民怨如同干柴,一旦遇到火星,就会燃起熊熊大火。百姓们对秦朝的统治失去了信心,他们渴望摆脱这种沉重的压迫和剥削。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即将爆发,而陈胜吴广起义就是这场燎原之火的导火索。

2.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这是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农民起义,其爆发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从背景来看,胡亥统治下的秦朝,苛政猛于虎。繁重的赋税让百姓生活难以为继,大量的粮食被官府征收,许多家庭食不果腹。徭役的沉重更是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大型工程的修建,征调了无数的民夫,导致农田荒芜,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同时,边疆战事不断,百姓还要被征发去戍边,在恶劣的环境中忍受着饥饿、寒冷和战争的威胁,生命安全毫无保障。

而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则是一次偶然事件。公元前209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九百名民夫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防守。陈胜和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当他们走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时,遇上了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按期到达渔阳。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被斩首。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陈胜和吴广意识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胜和吴广经过一番谋划,决定利用百姓对秦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扶苏、项燕的怀念来发动起义。他们先是在鱼肚子里塞进写有“陈胜王”的布条,让士兵们发现,制造舆论。接着,吴广又在半夜学狐狸叫,喊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引起士兵们的恐慌和好奇。然后,他们杀死了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来反抗秦朝的统治。陈胜慷慨激昂地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点燃了士兵们心中的怒火,大家纷纷响应,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此爆发。

陈胜吴广起义对秦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他们攻占了大泽乡,接着又攻下了蕲县等地。随着起义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到起义军的队伍中来,起义的烽火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的百姓纷纷杀死当地的官吏,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地方政权在起义军的打击下纷纷瓦解,统治秩序陷入了混乱。

陈胜吴广起义也让秦朝统治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胡亥急忙调集军队进行镇压,但由于起义军声势浩大,秦朝的军队在初期节节败退。虽然最终陈胜吴广起义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和秦朝军队的疯狂反扑而失败,但它却为后来的反秦斗争奠定了基础,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

3.经济的衰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