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中国历代名人选录 > 第1章 秦始皇嬴政(第2页)

第1章 秦始皇嬴政(第2页)

1.皇帝制度的创立

嬴政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后,认为过去“皇”“帝”“王”等称号都不足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地位,于是决定创立全新的称号。

公元前221年,嬴政召集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大臣商议帝号。大臣们认为嬴政“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建议采用“泰皇”作为尊号,嬴政却觉得“泰皇”不够独特,他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创造出“皇帝”这一崭新的头衔,并自称“始皇帝”,希望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嬴政至高无上地位的形成。从此,皇帝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集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成为封建国家的核心和主宰。这一制度的创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公九卿制的设立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嬴政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但秦朝太尉一职常虚设,军权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同时掌管图籍章奏,相当于副丞相。

九卿则是具体掌管各方面事务的官员,如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宫廷警卫,卫尉掌管宫门屯卫,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廷尉负责司法审判,典客掌管民族事务和外交,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三公九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制度既保证了皇帝对国家事务的绝对控制权,加强了皇权,又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得国家各项事务能够有序开展,为秦朝的稳定统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3.郡县制的推行

嬴政统一六国后,面临着如何有效治理广袤疆土的难题,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成为必然选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分封制下,诸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导致国家分裂。周朝的分封制使得诸侯林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便是分封制弊端的体现。嬴政深知分封制的危害,为避免重蹈覆辙,决定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嬴政在朝廷上与大臣们就是否实行分封制展开激烈讨论。丞相王绾等认为,六国刚灭,燕、齐、楚等地距离咸阳遥远,不实行分封难以有效统治,建议封皇子们到各地为王。廷尉李斯则坚决反对,他指出周朝分封诸侯后,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周天子无法制止。如今天下统一,应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下,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职,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郡下设县,县有县令或县长,负责一县的政务。郡县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政令,使得中央的决策能够迅速传达和贯彻到地方。同时,郡县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秦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经济与文化的统一举措

1.统一货币与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和度量衡标准不一,给经济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嬴政统一六国后,立即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在货币方面,嬴政下令废除六国旧币,统一使用半两钱。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每枚重量为半两,即十二铢。这种货币设计合理,便于携带和使用,成为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两千多年。

度量衡的统一同样意义重大。嬴政规定了长度、容量和重量的标准单位。长度以寸、尺、丈为单位,1丈=10尺,1尺=10寸;容量以斛、斗、升为单位,1斛=10斗,1斗=10升;重量以铢、两、斤为单位,1斤=16两,1两=24铢。为确保标准的统一和执行,秦朝还制作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具,分发到全国各地,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校准。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消除了经济交流中的障碍,促进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各地的物资能够更加顺畅地流通,商业活动更加繁荣。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为秦朝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极大,这严重阻碍了文化交流和国家治理。嬴政统一六国后,敏锐地意识到文字统一的重要性,遂下令推行“书同文”政策。

丞相李斯等人负责文字整理和规范工作,他们以秦国的大篆为基础,简化字形,创造出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随后,官方通过颁布法令、制作标准字样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小篆。

统一文字意义深远。文化传承上,它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跨越时空进行思想交流,众多经典文献得以准确传承。民族融合方面,消除了各地区因文字差异产生的交流障碍,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此,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文化政策与影响

嬴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其中“焚书坑儒”事件影响深远。

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主张恢复分封制,认为不遵循古代制度难以长久。丞相李斯则反驳,指出时代不同,治理方法应随之改变。他认为儒生以古非今,扰乱民心,建议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书》百家语,只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因此被毁。

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为嬴政求仙药不得,还诽谤皇帝。嬴政大怒,下令追查,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方士坑杀于咸阳。

“焚书坑儒”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思想控制,巩固了秦朝的统治。但从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其弊端明显。焚书使大量先秦文献失传,造成了文化传承的巨大损失;坑儒则打压了知识分子,钳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阻碍了学术的进步。这一事件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感,加剧了秦朝的社会矛盾,成为秦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军事建设与边疆拓展

1.北击匈奴与修筑长城

秦朝统一六国后,北方的匈奴成为边疆的一大威胁。匈奴时常南下侵扰,掠夺财物和人口,严重影响边疆地区百姓的生活和安全。嬴政果断决策,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军出征,与匈奴展开激烈战斗。秦军凭借强大的战斗力和先进的军事装备,迅速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并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此役极大地打击了匈奴的嚣张气焰,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了巩固北击匈奴的成果,防御匈奴再次南下,嬴政下令修筑长城。长城的修建始于战国时期,嬴政将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增修扩建。蒙恬负责长城的修筑工程,他带领士兵和百姓,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建成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长城在军事防御和边疆稳定方面意义重大。它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有效地阻挡了匈奴的骑兵进攻,减少了边疆地区的军事压力。同时,长城的修建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为中原地区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2.南征百越与灵渠修建

嬴政统一六国后,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百越地区。百越之地广袤,民族众多,但尚未完全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公元前219年,嬴政派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攻百越。然而,百越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湿热,且当地部落顽强抵抗,秦军初期进展并不顺利,还遭遇了重大挫折,屠睢战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