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中国历代名人录 > 第3章 帝乙(第3页)

第3章 帝乙(第3页)

公元前1076年,帝乙病逝,葬于殷。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帝乙在位期间,虽然努力试图挽救商朝的命运,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措施,但由于商朝的衰落已经积重难返,他最终未能扭转局势。帝乙去世后,其子帝辛(商纣王)继位。商纣王继位初期,或许也曾有过一番抱负,但后来逐渐走向了堕落,商朝在他的统治下迅速走向灭亡。帝乙的迁都之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商朝的统治争取了一些时间,但最终未能改变商朝灭亡的命运。

三、帝乙的为政举措

1.政治举措

(7)都城的变迁

帝乙在位初期,延续了商朝以殷为都城的传统。殷作为商朝的旧都,历经多代君主的经营,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完善的城市设施。这里是商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宗庙、宫殿林立,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殷城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从政治角度看,殷城地处商朝中部,对于日益崛起的东部和东南部方国部落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周边方国部落的频繁侵扰,使得商朝的统治范围不断缩小,而殷城距离这些威胁地区较远,信息传递和军事响应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及时应对外部挑战。

在军事方面,殷城的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平坦,缺乏天然的防御屏障。随着周边方国部落军事力量的增强,殷城在军事防御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旦遭遇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殷城很容易陷入被动防御的局面。

经济上,由于长期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殷城周边的资源逐渐趋于紧张。农业生产面临着土地肥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而商业发展也受到了交通不便和市场饱和的限制。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帝乙在位末期做出了将都城迁到沬(朝歌)的决策。沬(朝歌)位于今河南淇县,地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地势险要。从政治上看,迁都于此有利于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和应对周边方国部落的动态,增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统治能力。在军事方面,沬(朝歌)周围有山脉和河流作为天然屏障,便于构筑防御工事,提高了都城的安全性。同时,迁都也可以将军事力量集中调配,增强对外部威胁的抵御能力。经济上,沬(朝歌)周边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其交通枢纽的地位,也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迁都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迁都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迁都也引发了一些社会动荡,部分贵族和百姓对离开熟悉的家园表示不满,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但总体而言,帝乙迁都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朝面临的困境,为商朝的统治争取了一些时间。

(8)政治局势的应对

帝乙即位时,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内部政治局势混乱,外部面临着周边方国部落的威胁。为了稳定政治局势,帝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平衡各方势力方面,帝乙深知商朝内部贵族阶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权力争夺和利益冲突。为了避免这种内耗进一步削弱商朝的统治力量,帝乙努力在不同的贵族集团之间寻求平衡。他通过赏赐、联姻等方式,拉拢一些有影响力的贵族,使他们支持自己的统治。同时,对于那些势力过于强大的贵族集团,帝乙也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防止他们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稳定。例如,他在重要官职的任命上,会综合考虑各方利益,避免某一贵族集团垄断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也是帝乙稳定政治局势的重要举措。在商朝末年,地方势力逐渐壮大,一些方国部落和地方贵族开始不听从中央的号令,甚至有脱离商朝统治的倾向。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帝乙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他派遣亲信官员到各地任职,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同时,帝乙还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将军队的指挥权集中在自己手中,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军事威慑力。

此外,帝乙还注重选拔人才,任用贤能之士。他深知在国家面临困境的情况下,需要有一批有才能、有见识的官员来辅佐自己。因此,他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能力就给予重用。这些贤能之士在帝乙的统治下,为稳定政治局势、推动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外交方面,帝乙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方国部落,他通过联姻、赏赐等方式,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以减少外部威胁。而对于那些对商朝构成严重威胁的方国部落,帝乙则坚决采取军事行动,进行征伐。

帝乙通过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商朝的政治局势,延缓了商朝的衰落。但由于商朝的衰落已经积重难返,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商朝灭亡的命运。

2.军事举措

(9)东夷之战

商王武乙在位时期,商朝国势日衰,东方的夷人各部趋于强盛,不断侵袭商朝统治地区,严重威胁商朝后方。帝乙及其子帝辛在位时期,相继对夷人展开了长期的战争。

帝乙九年,帝乙得知夷人的夷方部族想要大举攻商,于是果断率军出征夷方。然而,在行军途中,商军遭到盂方(今河南睢县附近)军的截击。盂方军队的突然出现打乱了帝乙的作战计划,考虑到局势的不利,帝乙不得不下令回师。此次出征虽未成功,但帝乙并未放弃对夷方的征伐。

帝乙十年二月,帝乙再次率领军队向盂方发起进攻。经过精心的部署和激烈的战斗,帝乙率领的商军击败了盂方。这一胜利不仅打击了盂方的嚣张气焰,也为后续征伐夷方奠定了基础。同年九月,商军进至淮水流域的攸国。帝乙与攸国国君攸侯喜合兵一处,共同进攻夷方军。在帝乙的指挥下,商军和攸国军队密切配合,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大败夷方军。帝乙十一年五月,商军返回商都附近,此次征伐前后费时达260天。

帝乙十五年,帝乙再次率领诸侯远征夷方。商军一路势如破竹,到达雇(即顾,今山东鄄城东北)、齐(今山东淄博东北)等地。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帝乙的军队于帝乙十六年三月胜利班师。

帝辛继位后,因周族崛起,威胁商朝西面,打算移兵攻周,在黎(今山西长治西南)大规模聚集、检阅军队。东夷乘机大规模攻商,迫使帝辛全力经营东南,连年对东夷用兵。相传商军曾组织象队参战,经多次激烈战斗,终将东夷平定,俘虏众多夷人,以补充奴隶和兵员。

帝乙、帝辛攻东夷之战,对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消极方面来看,这场长期的战争使商朝国力大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投入到战争中,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了商朝的灭亡,故有“纣克东夷而陨其身”之说。从积极方面来看,中原地区先进文化随着战争传播于东方,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起着积极作用。战争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往来,使得东部地区的夷人接触到了商朝先进的文化、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和进步。

(10)人方之战

人方,亦称尸方、夷方,位于今黄、泗、淮流域,即山东、江苏、安徽一带,是生活在商朝东部地区的一个夷人方国。人方发展迅速,经常进入商境攻掠,与商朝为敌。武乙在位时,曾攻打过人方。帝乙在位时,双方矛盾更为尖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帝乙在位期间,人方的势力不断壮大,其对商朝边境的侵扰愈发频繁和严重。人方的军队时常深入商朝境内,烧杀抢掠,给商朝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严重威胁到了商朝的统治安全。

帝乙十年,为了彻底解决人方的威胁,帝乙征调大量步兵亲自率领,并命东部属国攸国(今安徽宿州附近)国君攸侯喜,率领本国军队协同进攻人方。商军从东部重镇大邑商(今河南商丘)东进,经过艰苦的行军,到达攸国东部边境城邑永(攸国东部数十里),以此为前进基地与人方军队交战。

帝乙指挥商军列阵缓慢向前推进,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同时,他命令两翼实施夹击,对人方军队形成包围之势。在帝乙的精心指挥下,商军士气高昂,奋勇作战。人方军队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无法抵挡商军的强大攻势。帝乙指挥的这次战役,一举打败人方,擒获敌首,取得了胜利。此后,帝乙又组织了第二次攻人方的战役,同样取得了胜利。

帝乙对人方的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从军事角度来看,这两次战争的胜利,有效地打击了人方的势力,解除了人方对商朝东部边境的威胁,保障了商朝东部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从政治角度来看,战争的胜利彰显了商朝的国威,提高了帝乙在国内和周边方国部落中的威望,巩固了商朝的统治地位。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战争促进了商朝与东部地区的交流与融合。商军在战争过程中,将商朝的文化、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了人方所在的地区,同时也吸收了当地的一些文化元素,丰富了商朝的文化内涵。然而,战争也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四、帝乙的外交举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